當前位置: 找書苑 > 都市言情小說 > 平河第一村最新章節列表 > 第1章 大石橋村 沒有更新?告訴管理員更新 章節內容錯誤、缺失舉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章 大石橋村

小說:平河第一村 作者:淮南小枳

  時間:二零一五年八月底

  地點:大別山市平河縣八里鄉大石橋村

  李中山看著遠去的郵政小三輪,內心五味雜陳,他抓起地上的一個大包裹扛到肩膀上,一步一步地朝著大石橋村小學走去。

  包裹里是李中山母親從老家給他寄的秋冬衣服和鞋子,因為時令快到下秋,李中山母親擔心他在山里凍著,就早早地把家里的厚衣服給他寄來了。

  李中山今年二十四歲,剛剛從省工業大學畢業,由于從小體弱多病,他整整比同齡人晚了兩年才開始上學,所以他的年齡就比他的同學們稍大了兩歲左右。

  在畢業之前,李中山報考了省里組織的選調生考試,曾在學院里擔任學生會副主席的他自然能力不弱,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成功上岸。

  在剛考上的那段日子里,李中山全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畢竟找好工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何況又是在體制之內。李中山本人也是春風得意,就等著一畢業就去機關里發揮所學,大展拳腳了。

  但現實卻往往不如期望。李中山在畢業之后經歷了一個月的學習和培訓之后,被從上到下一級一級地分配,直到被縣里分配到八里鄉。但這還不算完,李中山剛一到八里鄉,鄉里的陳書記和王鄉長馬上就安排他到大石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全面負責大石橋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李中山心里是一百個不愿意,按照他心里的意思,即使去不了縣發改局或者工信局之類的機關,組織至少也要在鄉里給他安排個與工業沾邊的崗位,才好學以致用,畢竟他的專業是工業。但組織偏偏要把他安排到農村,他自認為實在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李中山一開始向兩位鄉領導據理力爭,希望重新考慮工作崗位,理由無非就是對農村環境不熟悉,專業不對口等等。但當那兩位鄉領導表示他們也是各自負責一個貧困村的脫貧工作時,李中山就再也推辭不下去了。

  到最后,李中山只得答應會如期去大石橋村報到,不過他考上選調生的那一份意氣風發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就這樣,李中山在縣扶貧辦里匆忙學習了半個月之后就趕到大石橋村上任了。由于大石橋村的村部只有兩層辦公小樓和一個大院子,沒地方可住,李中山只得在大石橋村小學里的一間空房子里勉強棲身。

  李中山住的房子是一排瓦房中的一間,那排瓦房本來是大石橋村七八十年代的教室,后來縣里撥款蓋了新的兩層教學樓之后,那些老教室便空下來了。

  村里的周支書和劉主任安排人把那間老教室清掃了一番,并隔成兩間,添一些簡單的桌椅家具后,又打了一口灶臺,李中山才勉強有一個落腳之處。

  李中山從小在縣城里長大,自然住的是樓房,要說瓦房,還是他小時候去外婆家里住過,但那也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現在他猛然又住進瓦房,一時心里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不過當李中山在村里轉悠了幾天之后,他又覺得住瓦房也不算啥了,因為村里至少一半的人家住的都是磚墻瓦房,住進樓房的只有三成左右,余下的兩成住的還是土坯瓦房。

  當然,李中山在村里轉悠不只是為了看看老百姓住的房子,他的第一個任務是要先把大石橋村的家底摸清楚,而在周支書和劉主任的輪番陪同下,李中山很快就對村里的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

  大石橋村位于大別山北麓,面積差不多有十六平方公里,全村人口一千八百多人,六百多戶,男女基本各半,男青壯勞力有四百多人,但有三百多人都在外務工;女青壯勞力也有四百人左右,不過只有一百多人在外務工,所以村子里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老人,兒童和一部分務農的婦女。

  大石橋村的地形地貌屬于淺山區,村中多山而少田,平均下來,一人能有七畝多的山林,但只有一畝多的田地,再剩下的就是河溪塘堰了,若按比例概括一下,基本上就是六山三水一分田;田都是水田,不過基本上七成以上的田都荒了,而山上的經濟作物則是板栗樹。

  李中山最初一聽說每戶差不多有將近十畝左右的板栗樹時,也很是詫異為何大石橋村還是淪落成貧困村,但后來他才知道大石橋村是成也板栗,敗也板栗。

  原來大石橋村從九幾年就開始引進板栗樹種植和嫁接,那時板栗的收購價每斤將近三元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高價,所以很多人家輕輕松松地就成了萬元戶,也陸續從土坯房蓋起了磚瓦房。

  嘗到甜頭的村民們自然是擴大規模,都盲目地開荒種植,從兩畝三畝到七八畝,甚至山多的村民能種到十多畝。而那幾年的化肥,農藥,人工也是年年在漲,成本一年也比一年高,但板栗的收購價卻沒有跟著漲,甚至每年都還在微跌。造成的結果是雖然板栗的種植規模年年在擴大,但村民們的收入卻不升反降,甚至有的還出現了虧損。

  直到有兩年,不知道是因為氣候還是其他原因,大石橋村的板栗連續兩年絕收,這就讓大部分村民們一下子就返了貧。而從那之后,大石橋村的村民們就不怎么打理板栗了,因為即使是在豐年的情況下,靠板栗一年的收入還不一定夠人工和化肥的成本,更何況板栗樹還經常三年兩絕收。

  到后來沒有收入的村民們大部分都出遠門務工了,就是留在村里的勞力,頂多也只是在豐年的時候去山上撿一些熟透落下的板栗,但最后平均下來一人也只能賣個兩三千塊錢。

  至于出門務工的青壯勞力,在工地上平均一個月的收入也能有個四千多元,除去花銷,一人能省下來三千元左右。但這些青壯勞力的情況往往都是一個人掙,一家子人花,也只夠混個溫飽而已,一年下來基本上沒有余錢。若再碰上個婚喪嫁娶或者子女上學老人大病之類的大事,往往又得欠上一屁股債。

  而那些在工廠或者店里打工的八零九零的青年們,工資也不高,還往往都花的一分不剩,就更不要提能不能補貼一些家用了。

  大石橋村的山帶不來什么收益,至于水就更不用指望了。大石橋村雖然面積不小,但實際上也就三條大沖而已,分別叫陳家沖,西沖和柳家沖,每個大沖里又各包含有幾條小沖。而每條大沖內都有一條不大不小的河,到下游時,三條沖陸續匯聚在一起,形成一條稍大點的河,村民們都把那河稱作龍尾巴河。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龍尾巴河上有一座二十多米長,三米多寬的大石橋,頗有些年份,相傳是清朝時建的,大石橋村也是以那座橋才得名。

  但那三條大沖年年都會發洪水,河中養不了什么水產之類的東西;而水之所以能占大石橋村三分的比例,除了一個大水庫之外,還因為河灘比較多,不過河灘里都是一些沙石,對老百姓來說又沒什么用場了。

  至于大石橋村最后那一分的田,就更談不上什么收益。平均一人一畝多的田,一家也就三四畝,但大部分人家早就將田荒了,因為種田即使是風調雨順的年份也只夠本錢,要是稍微有點差池,賠錢那是板上釘釘的事。

  李中山也曾算過種田的賬,在豐收的年份,每畝田能產水稻一千一二百斤左右,一斤水稻的價格也就一塊出頭的樣子,但一扣除種子,化肥,人工費等雜七雜八的費用,算下來每畝水稻基本一分不剩,因為大石橋村受制于地形限制,水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高低不平,所以無論是插秧還是收割,都沒法使用機械,只能用傳統的人工進行耕種,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效率低,成本高。那些還種著田的人家,基本都是不忍心將良田荒廢,但也基本全靠國家給的種田補貼勉強撐著。

  山里的夜晚異常寧靜,李中山在腦海中反復地過濾著大石橋村的基本情況,每多想一遍他的眉頭就多皺起一分,到最后想了半天也沒個頭緒,他又看了一下手機上的時間,已經是夜里十一點半了,他強制自己不再想任何事情,片刻,疲倦如潮水般涌來,他才沉沉睡去。




如果喜歡《平河第一村》,請把網址發給您的朋友。
收藏本頁請按  Ctrl + D,為方便下次閱讀也可把本書添加到桌麵,添加桌麵請猛擊這裏

快捷鍵:上一章(←) 下一章(→)
作者淮南小枳所寫的《平河第一村》為轉載作品,平河第一村最新章節由網友發布。
①如果您發现本小說平河第一村最新章節,而找書苑没有更新,請聯系我們更新,您的熱心是對網站最大的支持。
②書友如發现平河第一村内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向本站舉報,我們將馬上處理。
③本小說平河第一村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找書苑的立場無關。
④如果您對平河第一村作品内容、版權等方麵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發郵件給管理員,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相應處理。
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