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找書苑 > 军事历史小說 > 明末之新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七十七章外出掌兵 沒有更新?告訴管理員更新 章節內容錯誤、缺失舉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百七十七章外出掌兵

小說:明末之新帝國 作者:英聯邦
皇太極雖然急,但是崇禎皇帝不鳥他,他也就沒有辦法,因為他目前根本就沒有能力,破關而入,與關內英雄,角逐天下。

  比如說,如果大明跟他合作,直接開放寧錦一線的話,他的騎兵就可以長驅直入,撲向山東,給劉家軍以一個驚喜。

  但是如果讓他的大軍沿著錦州一線,一路猛攻過去,寧錦防線會讓他們頭破血流,而海州的孫傳庭也會給他們以致命的一擊,還有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也都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

  皇太極在感嘆,難道長生天已經不保佑咱們這些子民不成?所有的壞事,基本上就湊在了一起,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和不如意。

  本來作為漁牧民族,他們最為強大的就是他們的騎射,他們的騎射是天下間最為強大的武力,對上了誰都是所向披靡,他就在想,當年的成吉思汗可以憑著他們的鐵騎橫掃天下,憑啥他們的滿洲鐵騎就不可以呢?

  自從打跪了蒙古人,他們是充滿了優越感的,但是當對上了華夏軍以后,他們就沒有了任何的優勢可言,華夏軍的火槍和大炮,讓他們意識到打仗的方式已經改變,世界也在發生改變。

  幾次的慘敗,讓其意識到,火槍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火槍火炮才是最為厲害的東西,對上了這些東西,就算你是最為強悍的戰士,披上最為強大的鐵甲,也都不是他的對手。

  再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他只好學習使用火槍火炮。

  但是在制作火槍火炮的過程之中,他們可是困難重重,雖然他們打造出了大炮和火槍,但是論起威力,卻遠遠不如華夏軍的,而且在炸膛方面則是常有發生,以至于很多官兵都不愿意使用大炮和火槍,因為他們擔心,在使用這個東西時,一不留神就就炸膛,沒有被敵人炸死,卻是被自己的炮炸死了。

  這樣的場面,可是令他感到非常的憂慮,沒有足夠的火槍火炮,就不能在火力輸出上壓倒華夏軍,就不能夠克制這一支新生的力量,他們只能夠讓敵人壓著來打。

  皇太極十分擔心一點,他就擔心,一旦當敵人統一了中原以后,就是他們的災難之時,現在的華夏軍只是派出了一只偏師,就能夠讓他們頭痛之極,如果數十萬華夏軍沒著長城出關,他們該如何是好?

  眼看見情勢危急,皇太極只好自己親自下場,派出了自己最為得力的大臣范文程,讓他去錦州勸說祖大壽。

  皇太極就知道,祖大壽就是遼西將門的領袖人物,他在這一塊算是大佬,說一不二,大家都聽他的,如果他們愿意投靠建州,他們不惜裂土封侯以待,直接封他一個郡王,并且約定,他們可以擁有兵權,子孫世代掌控制此地,仿云南沐家的例,永遠藩屏后金國,相信這樣子的代價,不是任何一個勢力開得出來的,大明開不出這樣的條件,就連華夏帝國,估計也舍不得開這樣的條件。

  皇太極就在想,如果祖大壽接受了他們的招降,開放寧錦防線,當華夏軍和大明在山東全力決戰,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勢均力敵之時,他的大軍就趁機入關,橫掃北直隸,坐山觀虎斗,誰輸就幫誰,最好就是尋找一個機會,把他們兩股勢力一舉的殲滅,這就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達成目的,皇太極派出了得力的干將范文程,讓他去勸說,同時還帶來了幾大車的金銀財寶,還有美女、名馬、寶劍、盔甲等等,這些都是當今世上最好的東西,為了拉祖大壽等人下水,皇太極甚至向范文程說,只要能拉攏對方,他愿意跟祖大壽結拜為異姓兄弟。

  這是皇太極想到的唯一辦法,如果能得關寧軍之助,他們就不用在寧錦方向這里拼一個頭破血流,也都輕易的得到一支精兵,他的建州鐵騎,可以沿著遼西走廊,攻破山海關,即使不能夠把大明和華夏國都給滅了,也可以趁火打劫,

  當今的幾大勢力,各都有各有各的小算盤,都在打自己的主意,當然主戰場還是在山東,還是大明與華夏帝國之間的角逐。

  駐守在天津衛的楊嗣昌,他早就鼓足了勁,準備等到天氣變壞的時候,就出兵。

  楊嗣昌是一個非常有才華,又心高氣傲的人,經過多年的運作,他也都成功的當上了兵部尚書,手掌天下兵權,但是華夏軍的崛起和局勢形勢迅速的崩潰,讓他也都無法穩坐皇城之內,只能夠請旨往外,領兵作戰。

  這是他迫不得已的一種做法,如果他不這么做的話,估計就會讓皇帝狠狠的收拾他一頓。

  楊嗣昌屯兵天津衛,虎視山東。

  天津衛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為了鞏固王朝權利,將自己的兒子們封為王,分別駐守各地,第四個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平,朱元璋駕崩后,因為太子朱標早年薨,所以由朱元璋的長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燕王朱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諸王中實力最強,由于建文帝平庸無削藩,加上自己的政治野心,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

  朱棣率兵從天津的直沽出發,偷襲滄州,經過幾年的戰爭,最終攻陷南京,奪取皇位,三年后,朱棣即位,是為太宗文皇帝,年號永樂。

  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經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后,于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成立天冿三衛。

  天津衛也開始了筑城建設,初建時的天津城其實是個土城,這座土城周長九里多,城高三丈五尺,寬二丈五尺,城的形狀是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當時人們也把它稱為算盤城。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

  海河全長七十公里,它穿越天津,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華夏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三百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

  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一千四百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元以后,漕運開通,不論海漕還是河漕,江南的漕糧都要經過海河運抵京都,永樂帝建都北京以后,天津轉輸漕糧的任務更加繁重,到明朝宣德十年,朝廷專門在天津設置管理漕運的專門機構,大運河上糧船上萬艘,轉輸漕糧五百萬石之巨,繁榮景象另人嘆為觀止,實為北方第一繁勝地。

  但這一切終于劉家造反,高度依賴運河的天津衛,也終結了其繁華,無北來之漕糧,無南去之船,天津一落千丈,敝凋至極,破產之商戶人家無數。

  因為劉家軍造反,楊嗣昌昌被迫無奈,只能夠自請外出,督師御敵,保衛京師。

  經過一番苦戰,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們是把敵人壓制在了滄州一線,頂住了敵人的兵鋒。

  楊嗣昌他當初外調的時候,是存著以拼死一命報家國的想法,華夏軍突然間爆起殺人,幾乎就要拿下了京師,他別無辦法,只能夠前來抵擋,以兵部尚書,掌管全國兵員之調動的身份干這活,其實是有些掉價的。

  但是自從他外出,直接掌兵以后,反而覺得,在外面更能加實現他的想法。

  在朝廷之中,上有內閣,下有六部言官,處處制肘,相互拆臺,相互扯皮,基本上都干不了什么事,主要的精力,都用于政斗黨爭方面去了。

  每做一樣事情,你都必須考慮各方面的反應,防自己人的時候,多于防范敵人。

  這兵部尚書是沒法干的了,在崇禎朝,換得最快的,第一就是戶部尚書,因為他弄不到足夠的錢糧,壓力又大,只能走人,其次就是兵部尚書,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失敗,都歸咎于兵部尚書身上,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坐在火山口上的位置。

  楊嗣昌外出天津大營,率領數十萬大軍,抵御劉賊的時候,反而令他有一種實權在握,得償所愿的感覺,至少他在地方,所有的人都對他言聽計從,沒有人敢反抗于他,這令他有一種人上之人,大權在握的感覺。

  他在朝中,無法實行自己的想法,無法貫徹自己的理念,但是在天津這里,反而可以這么做,他就安心的留下來了。



如果喜歡《明末之新帝國》,請把網址發給您的朋友。
收藏本頁請按  Ctrl + D,為方便下次閱讀也可把本書添加到桌麵,添加桌麵請猛擊這裏

快捷鍵:上一章(←) 下一章(→)
作者英聯邦所寫的《明末之新帝國》為轉載作品,明末之新帝國最新章節由網友發布。
①如果您發现本小說明末之新帝國最新章節,而找書苑没有更新,請聯系我們更新,您的熱心是對網站最大的支持。
②書友如發现明末之新帝國内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向本站舉報,我們將馬上處理。
③本小說明末之新帝國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找書苑的立場無關。
④如果您對明末之新帝國作品内容、版權等方麵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發郵件給管理員,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相應處理。
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