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找書苑 > 都市言情小說 > 工業霸主最新章節列表 > 論工業母機(二) 沒有更新?告訴管理員更新 章節內容錯誤、缺失舉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論工業母機(二)

小說:工業霸主 作者:齊橙
論工業母機(2)-------------------五、更好的理論及方法在車床加工精度進步中的決定性

  太祖有一句名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昧的軍隊”,那么理論和方法在車床性能進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很多人會說,機床的零部件精度越高,機床的加工精度越高。好吧,不得不承認,這話是有道理的。可是,這話也是僅有點道理而已。如果我當年這么回答老師,肯定要不及格了,用當年同學的話來說就是“被老師用竹竿捅下來”。對于我們學機床的而言,這種回答是一個想當然的回答。

  我們在前面已經大致說了車床各個部分和它們對機床的加工精度的影響,但是請注意,各個部分對加工精度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因此要提高加工精度,必須能夠正確的分析出各部分對加工精度的影響。然后對應的去提高精度或改變結構或原理,這樣才能達到效果。比如,導軌的精度一般情況下就不要打什么主意了,即使能提高精度,對大部分車床加工精度的提高也是忽略不計的。

  那么,如何去進行相關的計算呢?從一開始的完全靠摸索,到各種各樣的簡化模型,再到現在的精密模型,機床的設計一直在圍繞著這些理論和模型轉。這些理論和模型中間用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流體力學等等當時最前沿的知識,歷史上有無數讓后人仰慕的牛人為它奮斗了終身。但在以前,計算方法都是簡化計算或經驗公式,因此對機床的精度的全面細致分析一直沒有,人們雖然能造出高精密的機床,但靠的是理論的大致指導和各個方面的不停摸索出的經驗,因此對于整個工業來說,高精密的機床的生產還是手工作坊式,誰也不能完全保證這是個可復制的生產過程。

  直到70年代,有限元法的橫空出世,模型才能精確分析,開始比較有說服力了。正如到處是JQ,可光補風捉影的猜測是不行的,那只會讓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JQ溜掉,因此要有證據,要從心里學、社會學出發,構建出雙方詳細的心里變化和活動,才能真正的發現JQ。順便提一下,有哪位好人能給我幾張豬頭卡,我要用它們來對在軍版公然發展JQ的童鞋表示廣大群眾的熱切關心。

  當然了,提出理論模型無論對錯都是要付代價的,大家都是吃這碗飯的,誰會自認自己不行呢?因此吵吵嚷嚷是常態,動用學霸作風打擊對方也是很常見的,各國都如此。我的某位工科老師留學前蘇聯,前蘇聯的博士(副?)答辯委員會成員是國家指定成員來自的單位,該單位將人選上報國家后基本要這人退休后才能換人。畢業答辯時他的一位同學選了一個高難度的課題,在學術界一直是有爭論的,放國內那就是應該好好表揚的事,可答辯委員會成員聽完論文后,他們之間卻分成幾派吵了起來,那個倒霉的同學在上面不知所措的站著,純潔的像個小白兔一樣,最后只能第二年再答辯了。當然了,一旦模型和理論被證明正確,那就抖起來了,那就是新一代的學霸。

  順便說一下,對于我等學機械的來說,有限元法就是圣殿呀,干機械設計的不會有限元分析,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當然了,由于機械發展的實在是太久了,中間出了很多的經驗公式和實驗數據,一般的設計,不用有限元法照樣可以完成。記得本FC在課程設計時,計算校核就是經驗公式、查表、查各種性能曲線。到軍工廠后驚訝的發現,搞機械設計的竟然沒人懂有限元,但同時絕望的發現,他們的設計也沒任何問題。他們的經驗豐富到什么程度呢?設計室的主任能夠簡單用筆算一下就能知道你這個設計(雷達)的重心在哪,而且誤差還很小(為什么要說重心,因為雷達是旋轉的,要配平,這很重要)。當然了,不管再牛B的經驗,理論和方法上一旦能精確分析,終究會變成新時代的屠龍刀法。

  a、對于機床的動力來源,我在前面的介紹中已指出,直道20世紀初,很多機床仍然不是用電機來獲得動力的,而是動力車間通過鍋爐產生動力,傳遞到車間的大梁上,再通過皮帶傳遞到機床上。那么,機床的轉速和速度的不均勻性就可想而知了,更何況,一個車間的機床的皮帶都是連在一根大梁上。在歷史上,人們為降低來自動力對加工精度的影響可是動足了腦筋,在理論的支持下各種方法都用過,如工作過程中機床都開著,而不是一會有一臺啟動,一會有一臺關機,這樣可以保持動力的總輸出是穩定的,從而提高加工精度。

  動力換成電機后,自然機床的加工精度就立馬提高了。現在么,有的機床開始不用普通電機而用各種先進的伺服電機了。

  b、車床床身的震動和彈性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解決的方法就不是加工精度更高,而是修改設計。如中間增加橫梁(比如,平行四邊形受力很容易變形,而變成田字形就好了)、修改尺寸形狀等(不同的尺寸和外形,對震動的響應是不一樣的)。一般設計師們不會采用換材料的方法,因為床身很重的,換材料成本太高了。在這中間,對床身的精度要求沒變,但車床的加工精度已經變好了。

  有限元在這方面是個利器,但機床的模型正確與否直接決定了最終效果。

  c、說實話,齒輪箱的變化到不大(其中的軸承放在下面談),但是,這也僅僅是看起來。它是一個對理論設計和精密度要求都很高的東東。比如說,斜齒輪和人字齒輪就比直齒輪運動平穩、噪音小,凸面直齒也比普通直齒效果好。但是,應用最廣的直齒輪最主要的變化是提高了加工精度,其它的更多的是靠摸索,有理論指導下的摸索,也有瞎貓碰死耗子的摸索。這簡直就快成特列了。

  但是,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齒輪箱的設計可是理論翻新很多,要達到效果就千萬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齒輪的加工精度上,別忘了這中間還有很多受力變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比完全指望齒輪的精度要有意義。當然了,經驗在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d、在車床中,主軸系統是個極其關鍵的部分,當然,車床頭上裝軸承的孔精度越高越好,但軸承的精度卻是其中的關鍵,對于軸承的精度,滾珠是其中的關鍵,但這不是指滾珠的精度!在主軸受力后,力傳遞到軸承的內圈套上,簡單的說有軸向力和徑向力,這些力有傳遞到滾珠上,而滾珠之間是有間隙的,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滾珠之間很擠,有的很松,軸承的內圈在此情況下變形,軸的旋轉自然也就不是同心的了,而是一個錐形。因此,不同受力指標的軸承,滾珠的大小、數量、滾珠和滾道在軸向的間隙等都要靠理論分析來決定,這個因素比滾珠的精度要重要的多,可以說是對軸承精度影響最大的因素。當然,軸承的內、外圈的精度、滾珠及滾道的硬度等等也是因素。

  我曾見到過回轉精度極高的密珠軸承,簡單說它就是靠里面密集的小滾珠實現了高精度。可它正因為滾珠小且密集,只能低速、受力小,因此常用在高精密儀表的轉臺等上,基本無法在機床上應用。當然了,軸承的種類實在太多,滾針、氣壓、油膜、液壓等等,可能在機床領域使用的就很少了。

  軸承在一代代先進理論的指導下,精度越來越高,自然,機床的精度也水漲船高了。合理的設計主軸,也能相當的提高機床的精度。

  e、刀具是機床中直接實現切削的部分。前面已經提過,它扯到的理論太多太復雜,每一次進步都是不容易的。我曾經因為工作需要,買過多本詳細研究切削加工過程的書,作者都是世界著名大學的教授主任之類的,里面的分析從宏觀到微觀,理論一套又一套,假設一個又接一個,加工斷面的顯微圖一張又一張,其中的理論都有事實和顯微圖為依據,可仍然不能像理論力學那樣自圓其說,矛盾也很多,最后的結論仍然是經驗型的,當然也是先進的。物理對物體的微觀研究早就到原子內部,但加工過程的機理仍然還在探索之中。

  但對于刀具而言,它在加工的重要性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一方面,它也沒什么極其重要的,另一方面它一旦有了突破卻又能震驚業內人士,讓大家感覺到不可思議。比如說,車床,刀具可以工人自己做,就是焊點高速鋼到到刀柄上,用的差不多了就重新焊點上去。當然,也有賣完整刀具的,兩者使用起來,后者對刀很容易,一次加工的深度可以很深,由于外形合理,使用受命要長,而且加工磨損小,對保持一刀加工中的精度很有好處,但一但用的差不多了,就只能報廢買新的了。可我用前者多加工幾次,注意對刀,一樣能達到后者的加工精度,而且使用成本還低的多。后者在技術上代表了技術的突破,是發展方向,可前者也不是就不行了。因此,我國的刀具行業的落后,有它的原因,但決不是說刀具差了就干不了活。

  我希望大家能正確認識這方面的問題。

  f、工藝現在又說到工藝了,工藝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了。經常有人說“我們能設計出來,可工藝不行,因此造不出來”,很遺憾,絕大部分情況下,尤其是機械方面,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工藝本身就是設計的一部分。工藝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理論和無數方法的集合。說句實話,工藝對各種理論的要求相當高,由于它牽扯的方面太多,故而難度很大。一個好的設計師,本身的知識就要包括要具備好的工藝知識,能夠利用各方面的理論知識去找到工藝方法。不要以為方法就是沒什么技術知識含量的,其實它的技術知識含量相當高。

  如要加工一個超長軸或超大件,現有的車床不能完成,可牛X的工藝師會設計出巧妙的裝夾具,用它去完成加工,這其中要用各種理論證明裝夾具能保證加工件要求的精度。在機床的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裝夾具,這些裝夾具保證了機床的精度。

  不論機床的哪部分,一旦有了更好的理論分析,往往就意味著機床又開始進步了。

  順便賽點私貨,我看了一些機械相關的專業書籍,對作者進行比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國外,尤其是小白們一談起就KC發白的發達國家,往往這些作者的工作經歷是某著名大學畢業,在業內聞名遐邇的企業干到總工、研究所負責人、首席專家什么的,到40-50歲回到大學,出任教授、系主任之類的。他們寫的書,理論和實際結合的相當好,提出的理論和方法不僅是看起來先進,而且很有說服力,很震撼人,對實際工作很有指導。相比之下,在國內,現在更常見的現象是博士畢業后就留校,一路干到教授、系主任,或一直在某研究所干,一直干到高級研究員、負責人。他們寫的書,比之前者就差的遠了。再加上,工作以來經常看到很多大學(包括國內公認的牛X大學)的教授們,一個個30出頭,在外面接項目干,滿口的理論讓人無法反駁,可事實卻經常在打他們的臉。我常想,如果我是教育部長,就下令,沒有在工廠干滿10年的,不能出任大學教授,沒有干到相當于總工的,不能出任系主任。此處強烈歡迎打臉。

  六、偉大的工業化大生產(標準化、自動化及流水線,爆武器海的必備)

  本章原是準備在“牛B的數控時代”這一章節中寫的,后來發現還是的專門寫一章才行。謹此向讀者們道歉。

  人類進入偉大的工業時代,一夜之間,物質財富急劇增長,各種產品向潮水一樣涌出,讓人目瞪口呆。反應在軍事上,偉大的單炮塔皇冠----T34海就是工業化生產頂峰的一個代表杰作。什么?你說米格21海和f16海,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是無比宏大的機械化時代的一戰和二戰,如果是穿越到電子時代的,請看下一章。

  很多小白一穿越,就大喊特喊標準化,以為標準化就可以極大提高產品生產率。究其原因,是因為今天的很多宣傳上宣傳標準化是極其重要的。他們孰不知這背后的深刻含義,簡單的將標準化理解為工業化大生產的唯一條件。

  標準化,其本身的目標是:

  1、裝配變簡單,降低了對熟練工人的要求,從而提高了裝配這個環節的生產效率。

  2、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產品的維護變簡單,得到用戶的歡迎。

  3、隨著生產的社會分工,標準化對此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于機床供應商和工藝人員來說,只需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制造更好的設備和加工工藝,從而提高設備的性能以及加工能力。

  標準化的實現,必須要隨著加工設備的精度提高,測量設備具有快速測量能力等條件才可以在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中發揮優勢,否則的話,代價太大,得不償失。關于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決定性的因素是機床的性能,比如,一個工廠理論上最大的生產能力由加工設備來決定,和是否標準化無關。現代的各種加工過程的優化生產方式,如很多人嗨的不得了的流水線方式,只是充分利用加工設備,減少其它的人為影響生產效率的因素而已。

  在這里,加工設備主要是各種專業機床和后來的各種自動化機床及流水線,具體原因在下面說。

  測量設備主要是量規。因為用通用量具,測量對工人要求高,花的時間多,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要求。而量規的種類是很多的,往往還要定做,不是買幾個就行的。如果這兩方面都保證不了,那就降低標準化的要求吧,采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也是歷史上長期采用的方法。如步槍直到大米的M16出現后,才真正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

  還有,要實現標準化,必須作大量的實驗,從而編制出合理的公差表,否則就會對生產造成極大的困擾。舉個列子,槍械的加工中長期使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方法,但到底什么樣的公差分組才能將槍匹配的好呢?如果公差分組不當,裝配出來的槍自然有的好有的差,無法實現公差分組的目標,反而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麻煩。

  所以說,標準化是必要的,但必須要有相關的其它方面配合,否則反而會降低生產效率。因此,直到一戰前,標準化才開始真正進入工業化大生產。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機床的一條明確發展路線是: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而在我們前面提到的以車床為代表的通用機床,在很長時間中加工效率增長是很低的,除非無限增加工人和設備,產量是上不去的。那么,人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這一點,如果有人去過工廠,就明白了,大批量生產的工廠所用大部分機床是專用機床,不是我們常說的通用機床(這里說的專用機床是相對概念,并不是說它只能加工某樣不能做任何改變的東西)。比如,螺栓等標準件,歷史上一開始是用普通車床加工出來,但加工效率低(想想工人要多次切削,每次都要仔細對刀)、成本高(將一根圓棒夾在上面,最后切削出一個小小的螺栓,材料浪費極大,而且加工中對工人要求也高),于是米國人就研制出了專用的機床和工藝,雖然要多個機床才能完成全部加工,可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對工人的要求也降低了。工業化大生產這樣開始初步顯現它的威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靠人數去完成大規模生產。在南北戰爭中,大米靠此初步具備了爆后膛連珠槍海的能力,而所需人員和國家的負擔比這在以前的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小。工業母雞,在這方面初步發揮出了它的巨大威力。獨國人看到這一點,在19世紀開始了它的追趕。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對大批量的生產要求越來越高,終于,機械時代的最偉大標志出現了,這就是小白們嗨得不得了的流水線。我們先看看小白們最喜歡談的福特T型車:

  1913年,福特應用創新理念和反向思維邏輯提出在汽車組裝中,汽車底盤在傳送帶上以一定速度從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裝上發動機,操空系統,車廂,方向盤,儀表,車燈,車窗玻璃、車輪等。第一條流水線使每輛T型汽車的組裝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10秒鐘,生產效率提高了4488倍!

  但這里請大家注意兩個問題:

  1、10秒是流水線上下來兩輛汽車的間隔時間,而不是一輛汽車裝配所需的完整時間,一輛汽車裝配所需的完整時間(從流水線的這一頭進去到那一頭出來的時間)并沒有降低多少,或者說流水線的分工并行方式并不能降低這個時間多少。也就是說,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本身并沒有提高多少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而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本身歷史是很悠久的,并不是福特的發明。流水線是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的一個極好應用。很多小白作者往往將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等同于流水線,這是完全錯誤的。分工并行的生產方式人類有生產以來一直都是,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統籌法,宋代的丁謂(原來寫成沈括,在此感謝范公公的指正,如果你能出宮就更好了)在修理皇宮時將這個方法用的非常好,上了教科書。但從在此之前從沒有人將這個方法用到像福特這個地步,這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達不到,無法實施。

  2、為了降低這個完整時間,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福特研究了很多方法,如:把裝配汽車的零件裝在敞口箱里,放在輸送帶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輸送帶兩邊,節省了來往取零件的時間。而且裝配底盤時,讓工人拖著底盤通過預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負責裝配的工人只需安裝,這樣裝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再后來,又將工人的動作加以標準化,研究降低每一步工序的時間,即管理人員用秒表測量工人完成這個加工工序的各種動作的時間,找出最快的動作,以后這個工序的工人只能用這個動作去工作,廠方也按這個時間來安排工作流程。這個方式在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有很好的表現。什么?你沒看過?那你寫什么2戰的架空文,去爆什么海?BS100遍。

  那么,對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真正利器是什么呢?小白作者要能大規模生產,爆一個又一個XX武器海的神器是什么呢?

  燈光準備,它就是----以組合機床為代表的專業自動化機床(含凸輪軸控制的機械化自動機床)!!!

  什么?數控機床之前就有了自動化機床?沒錯,不要以為沒有計算機就不能自動化生產了,凡是一聽到自動化就和計算機聯系在一起的可以拖出去TJJTDS了。

  下面摘抄一段組合機床的介紹:

  組合機床是以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按工件特定形狀和加工工藝設計的專用部件和夾具,組成的半自動或自動專用機床。一般它采用多軸、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時加工的方式,生產效率比通用機床高幾倍至上百倍,在大批、大量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可用以組成自動生產線。組合機床一般用于加工箱體類或特殊形狀的零件。加工時,工件一般不旋轉,由刀具的旋轉運動和刀具與工件的相對進給運動,來實現鉆孔、擴孔、锪孔、鉸孔、鏜孔、銑削平面、切削內外螺紋以及加工外圓和端面等。有的組合機床采用車削頭夾持工件使之旋轉,由刀具作進給運動,也可實現某些回轉體類零件(如飛輪、汽車后橋半軸等)的外圓和端面加工。

  最早的組合機床是1911年在美國的格林里公司創制,用于加工汽車零件。1926年,美國在組合機床的基礎上建成第一條自動生產線(加工汽車底盤)。

  1911年,米國,加工汽車零件。你注意到沒有?有人可能反應過來了。沒錯,這是福特汽車能大規模生產、流水線能震驚世人的基礎!

  上面這段關于組合機床的話是否有點糊涂,沒關系,我來詳細舉個列子(以鏜床為列,因為這種組合機床最好了解)進行說明:

  如果有一個齒輪箱,里面有3根軸,那么有3對孔要加工。用通用鏜床,要將齒輪箱放在鏜床上,用夾具固定好。開始加工第一個孔。這里請注意,鏜床上加工件是不動的,通過伸出高速旋轉的鏜刀(你可以將它想象成古代的戈,只不過這個戈伸出的刀頭可以橫向移動,以適應要加工的不同孔徑),在加工件上將原來的毛糙的粗孔鏜成要求精度的孔。加工完后,收回鏜刀,測量加工的孔徑誤差是否達到要求,如果沒有達到,調整鏜刀的加工尺寸,重新加工。下面加工第2個孔時,必須松開夾具,移動齒輪箱,將第二個要加工的孔精密對準鏜刀的旋轉中心,以保證兩孔之間的中心距,用夾具夾好后,調整鏜刀的加工尺寸,再加工第2個孔。當然,良好設計的夾具在中間可以降低對工人對孔的要求。

  將一面的3個孔加工完后,加工另一面的3個孔。這時,即使在夾具的幫助下,對孔都相當難了,因為一對孔之間的同心度要求很高。這3個孔加工出來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會提問了,為什么不一次加工一對孔?原因有以下2點:

  1、兩孔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比較大,鏜刀伸那么長,在加工中受的力會讓刀桿彎曲,從而達不到要求的精度。

  2、即使上一點解決,經常這兩個孔的孔徑不一樣,無法一次完成加工。

  如果這些孔中有臺階孔(這樣的孔的截面形狀是個凸字形,外面是大孔,里面是小孔),問題就更復雜了。工人在加工大孔時必須仔細注意進刀量,以防大孔加工的淺了或深了。

  從上可看出,在這種情況下,加工是很麻煩的,生產效率很低。即使福特再厲害,也沒有辦法。那么針對這個齒輪箱的組合鏜床表現如何呢?

  它有3對鏜刀,分布在鏜床床身的兩邊。每對鏜刀之間的同心度完全滿足齒輪箱孔的同心度要求,任兩隊鏜刀之間的中心距就是孔之間的中心距。齒輪箱在鏜床床身上用夾具固定后,加工時,3對鏜刀同時工作,一次就將孔全部加工完畢。而且鏜刀是定制的,刀的加工孔徑是固定的,就是要加工的孔的直徑。如果有臺階孔,那么對應的那把鏜刀就是組合刀具,即刀桿上有兩個靠在一起的刀頭,前一個是加工小孔的,后一個是加工大孔的。鏜刀前進到一定位置時,就同時將這個臺階孔加工完。在這里,判斷加工是否完畢不是靠工人的眼睛和經驗,而是通過行程開關來完成。當鏜刀進刀時,帶動一個鐵塊之類的東西在鏜床床身邊上移動。當鏜刀進刀到要求的加工完成位置時,鐵塊剛好碰到行程開關,從而觸發電信號,這個電信號反饋到鏜床的控制柜中,通過繼電器等電器讓控制鏜刀進退的傳動系統反向工作,鏜刀就自動收回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只需簡單的在夾具上裝卸齒輪箱,按下開關按鈕即可。整個加工過程中是自動化完成。相比以前的加工方式,其對工人的要求之低,加工效率之高,簡直是天壤之別。當然了,這樣的組合機床技術是很難的,制造要求是很高的。

  將多臺組合機床用流水線的方式組成自動生產線,終于,大規模標準化、工業化生產的大門徹底打開了。

  我曾經去過國朝某柴油機廠,參觀過該廠的一條坦克發動機生產線。幾十臺組合機床和其它專用自動化機床組成一條流水線,將發動機生產出來,生產效率是極其嚇人的。一個箱體傳到某個組合機床上,在機器的轟呤聲中,多方向多個組合刀具同時伸出,短短的十幾秒內自動加工完要加工的多個孔或面。工人在全過程中的工作就是,通過房梁上的吊鉤移動它到機床上用夾具將它固定,按一下開關完成本道工序的加工,然后再松開夾具通過房梁上的吊鉤將它移到傳送帶上。中間如果有的工序花的時間長,傳送帶在那前面就有分岔,接多個一樣的組合機床,以避免加工中的堵塞,好讓整個生產線無需停頓,效率達到最高。就連軸的最后一道拋光工序,都是用機床完成。一個機床上裝上多根軸,在每個要拋光的圓面上套一個特制的皮帶,機床工作起來,這些要加工的軸不停旋轉,皮帶將它們拋光。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對工人的要求降到最低,產品的質量完全是靠設備來保證的(當然工人要將加工件在夾具上裝夾到位),平時只需定時檢修設備的精度即可。這些設備的銘牌上標明它們都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制作的。

  當然這套技術是國朝當年從蘇聯那學來的,但要加工發動機和生產設備都是國朝自己設計生產的。從此我明白了什么叫工業化大生產,也知道了蘇聯是如何爆T34海的。

  感興趣的童子還可以去看一下電影《戰爭之王》,它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片頭,被好事者稱之為“一顆M1943子彈的一生”。這就是一個子彈自動化生產線的全過程,當然它主要是凸輪軸控制的機械化自動機床組成。這里簡單說一下什么叫凸輪軸控制,凸輪,外形像個梨,裝在軸上,凸輪上面有一個桿。電機帶動軸和軸上的凸輪轉,由于凸輪的外形是梨形,因此一直緊靠著凸輪表面的桿就開始了固定的上下往復運動,從而機床就開始按固定頻率往復運動。如片子中的沖床,不停的往復運動將下面的彈殼進行沖拉加工。

  在這樣的技術條件下,二戰的美蘇兩國開始爆各種海了。蘇聯人看到這個方式的優點,軍工產品一設計定型,只要可能就立刻不惜血本建立這樣的生產線來生產。而美國人由于生產基本都是資本家的工廠進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大規模訂單之前,是絕不會這么干的,即使有了大規模訂單,由于建立這樣的生產線代價很高,在利潤的考慮下,也不一定會完全采用這樣的生產線。因此在這方面蘇聯干的比大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蘇聯在二戰中各種不利條件下武器生產產量能夠壓住或至少和大米抗衡的關鍵。

  在數控時代真正進入工業化大生產之前,以組合機床為代表的自動化機床和生產線就是加工行業大規模生產的皇冠上的明珠,難度是極高的,花費是極大的,沒有掌握這個技術并應用的國家,是沒有資格去爭霸世界的。

  機床行業生產的機床種類之多、要求之高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想靠進口來解決這個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有錢去買東西,如同當年的大清國,即使去買來世界上的各種機床,但如果不能乘此吸收掌握機床能力,產品一旦更新,很多專業機床就沒用了,買來的工業化如同沙灘上的城堡一樣轟然倒塌。有句老話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辛辛苦苦50年,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架空文中,一個想爭霸世界的大國,沒有一個掌握完整機床設計制造能力的機床行業,想爆什么XX海,完全是個笑話。你可以買來很多機床,但你能改進設計制造這些機床嗎?能夠在其它工業部門提出新的要求后就能提供所需的機床嗎?如果不能,在機械時代的戰爭中完全是個FC,只能被別人爆的XX海淹沒。

  在這方面,2戰的倭國就是典型。它雖然是列強,在很多方面開始去追趕米、露、獨、牛、公雞等列強,雖然造出了大和、零戰等讓人吃驚的武器,但工業是落后的,基本看不到像米、露一樣的半/自動化生產線(不要給我提當時的中國,相對于倭國的工業那就是乞丐),即工業母雞不能為其它工業行業提供出符合機械時代要求的產品,只能在大米爆的P51、B29、埃塞克斯級航母海前淚流滿面,最后被鋼人同志的T34海給徹底打跨了最后的斗志。有很多人將倭國的失敗歸根于資源的制約,但倭國戰爭前期不是搶到了資源嗎,可由于它的工業母雞不行,需要它爆各種武器海時,就爆不出來了,最后就只能被別人爆菊了。

  當然,這個皇冠上的明珠有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太鋼性化,產品要定型了才能這么干,如果產品一旦改動,機床就要改動或更換,生產線就的調整,甚至整條生產線完全報廢。而這樣的生產線太昂貴,故而中小批量生產時是不可能采用這個方法的。這個問題的解決,要一直等到數控時代的來臨。

  




如果喜歡《工業霸主》,請把網址發給您的朋友。
收藏本頁請按  Ctrl + D,為方便下次閱讀也可把本書添加到桌麵,添加桌麵請猛擊這裏

快捷鍵:上一章(←) 下一章(→)
作者齊橙所寫的《工業霸主》為轉載作品,工業霸主最新章節由網友發布。
①如果您發现本小說工業霸主最新章節,而找書苑没有更新,請聯系我們更新,您的熱心是對網站最大的支持。
②書友如發现工業霸主内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向本站舉報,我們將馬上處理。
③本小說工業霸主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找書苑的立場無關。
④如果您對工業霸主作品内容、版權等方麵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發郵件給管理員,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相應處理。
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