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找書苑 > 都市言情小說 > 醫療機構故事最新章節 > 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
選择背景颜色: 選择字體: 選择字體大小:
醫療機構故事 连載中
分享醫療機構故事

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

醫療機構故事作者:河塢

醫療機構故事簡介:寫點關于底層衛生院生活,記錄衛生院的過程 https://www.zhaoshuyuan.com
-------------------------------------

醫療機構故事最新章節第2章二百九十二節
第1章童年第2節
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作者:河塢加入書架

  分好松樹枝,天色很晚了,月亮也升老高,十二日的上玄月也不是很明亮,路上的坑坑洼洼也分不太清楚,幸好都是平日走慣的,哪里高,哪里低,也有個分寸。也不會太在意腳下,只管跟著前面的瞎跑,偶有閃失,也是正常,只要不摔跤就行。

  山上的樹也看不清楚,只看到黑乎乎的一片,猶如一只大怪獸吞沒了一絲光亮。宿鳥歸飛急,偶有鳥雀旁邊飛過,也是被孩子們驚起的。走得急,身上倒也不覺得冷,還有些汗。感覺就是一個字“餓”

  抵近村莊,遠處隱隱約約有大人喊自己孩子的名字。且呼喊孩子名字的聲音也在游弋,大人也有些急了。轉過山嘴,就看到村口的橋。橋以前是木橋,用幾根松木用鐵絲扎在一起,架在石頭磊起橋墩上,人走在上面有些晃。即使是這樣的橋,也還是村里通往外地的唯一通道。去年的一場大雨,沖走了木橋,等大水退去,橋也隨大水跑到了三四十里下游一個深潭里,三根松樹斷了二根,撈回來也是廢料。況且水潭深,也不是你想撈就能撈到的。也有膽大的,帶著繩子游過去,看看,卡到的,只好退回。村民只好下河走石頭過,確實不方便。幾天后,一個婦女采豬菜,一腳踏空,摔倒,造成大腿斷了。修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生產隊長也不做事了,天天守在公社門口,堵得公社書記一個頭兩個大,帶著生產隊長一起前往縣里。事情也有了轉機,二個月后,開始修橋。

  橋是農村秋收后,開始修的。確切地說,是建橋!

  村里可開心了。男女老幼齊上陣,抬石頭,撿小石子。

  橋是用洋灰建的,后來才知道是水泥,那時的水泥可金貴了,多了一點點,生產隊長也是掃起來,用水泡起來,等第二天用。誰家有個老鼠洞,想用水泥堵堵,還得給隊長遞煙,好話說盡一籮筐,等隊長心情好了,才能分點。

  橋在過年前建好,石頭橋墩,水泥板橋面,寬敞,結實,這些話都只相對過去的木橋而言。橋墩呈錐形,迎水面還做了個鳥頭樣的東西,有尖嘴,孩子們都喜歡坐橋墩上,抱著鳥頭(暫且叫鳥頭吧),猶如斗士,嘴里喊著駕駕,可神氣了。大了才知道那是一種神獸,喜歡戲水,是龍生九子里一個。

  水泥橋板在月光的照耀下,顯得很白,也增加了光亮,橋頭有三四個人在等,等到自己孩子也就舒口氣,也有罵的,但看到孩子回家也就不太計較了,幫著孩子背樹枝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等回家吃飯后,孩子們也出來玩,叫叫這個,約約那個,也有人回家挨打的,沒挨打的也挨罵了,太晚,父母都很心急,怕有事唄。沒挨打的,普遍家境不錯,父母不太計較,柴火多少倒不太計較,只是心急,回家也就沒事了。

  這些孩子趁著父母有事就溜出來,到河里洗澡了。河水印著月光,散發著棱光,水溫也有些冷,不敢多玩,草草了事,沒有香皂,沒有洗發水,在水里抹抹,就回家了。

  大人也做好事了,女人洗衣服,趁著月光,把家里要換洗衣服抓緊洗了,勤天光不如懶黃昏,洗好就是事,家人每天都是要換洗的,這都是女人的事,有女兒的就女兒幫幫,沒有女兒的只有女人自己勞累。男人不可能幫你洗衣服,即使再有空,男人也不可能去洗衣服,如果洗了,大家都看不上,以后出工做事就抬不起頭,感覺那樣就是男人的奇恥大辱,這些都是女人家家的事,男人要幫忙,最多也就是躲在家里幫幫,還不得讓自己的媽看見。

  中國最難管的就是一個家,最難處理也是婆媳關系,總覺得自己兒子受委屈,幫著兒子,抗衡媳婦。

  男人大多先到生產隊部記工分聽著隊長安排事,聚在一起聊聊今年的收成,地里菜該種些什么,頭腦活的去找隊長套近乎,能分輕松點事就是撿到大便宜了,等會計報完個人的工分也就散了。

  月光已經偏西,也沒剛才那么亮了,男人因為累,回家倒頭大睡,等待著明天出工,沒有好的休息,就受累了。女人就沒那么輕松,一家人穿的,得翻出來該補補的要抓緊補,紐扣掉了的,抓緊訂上,誰家孩子穿的怎么樣就是女人的臉面,這種臉面不能丟,丟了什么都可以除了生死貞潔就是家里人穿出去的臉面了,再苦再累也要搞好,也影響孩子們的未來,家里的女兒要嫁出去,家里的兒子要娶媳婦,甚至有沒有人幫你家說媒

  。等做完這些,看看孩子是否睡了,沒看到孩子的抓緊去找,說不定坐在誰家門口睡著了,更沒了月上柳梢頭的雅致了,找到孩子才能安穩睡,沒找到孩子的先把自己男人喊醒,到地方上同伴家,同學家,近親的,親戚家,問問,順便可能叫他們一起去找,熬著二眼通紅。

  夜深了,月亮也挨山崗了,整個村莊也在彌漫著月色山坳里睡去,只有遠處偶爾傳來幾聲狗叫。山坳里的茶籽樹吸收白天炙熱的熱量,變得更加冷了,最多搖搖扇子,就很涼爽了。到了后半夜,也得把放在床里邊的薄被拿出來蓋在孩子身上。

  遠處河里流水身也變得曼妙,跟著村里人睡的節奏緩緩流著,有喜歡貪涼的,把橋面洗干凈,鋪上席子,點上鋸末驅蚊,到了下半夜都睡不住了,趕緊得卷好席子踏著最后的月光趕回家,怕冷了受涼,明天拉肚子又出不了工。

  迷迷糊糊走著,冷清的背影引來狗叫,趕得近了就嗤罵狗,狗也聽出熟悉的聲音也就不再叫喚,哽咽幾聲,回到自己的窩里,推開家門,找到自己的房間,看看床上有沒有薄被,找個短襖搭在肚子上,沉沉睡去,夜確實很深了。

  山村也很深睡去。

  

第1章第3節
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作者:河塢加入書架

  夜,慢慢退去。東邊的山漸漸露出曙光,遠處的山慢慢清晰起來,“莫道君行早,更有行人早”。南方的早上先是公雞叫喚,路上有了行人的腳步聲。鳥兒也被驚醒,有了清脆的叫聲。

  大人起來,也沒有現在人的洗洗刷刷,而是挑起水桶,打水給女人做飯。井是公共的,一個地方基本都有一口水井。水,是人類生活的必須品。人可以半個月不吃飯,只要有水喝,還是可以活下來的。如果一滴水都不喝,一個星期可能就結束了。在南方,水源充足,即使再干旱,喝的水還是有的。要是連喝的水都沒有,可能就要遷移到別地去了,也就是“背井離鄉”。因為有水,也體會不到那種沒水的艱難。等長大了,不管是電視,書籍都傳導給我們的信息,水極其珍貴。四川某地,一家七八口人,竟要一個強勞動力去打水,打來的水,水質極不敢恭維,一般泥沙,一半水,真可謂泥沙俱下。更想不到大科學家彭加木會因為水而獻出寶貴的生命。

  銀井灣,地名帶了個井字,說明井的多,更有力說明水質極好。據老輩人相傳:這個地方原來叫金井壟,因金井的名字與墓穴叫法一樣,而改為銀井灣。況且,中國人都不喜歡最好的,退而求其次,平安是福!這樣銀井灣也就更好叫了。

  銀井灣,是二條港夾處,按現在的說法應該是灘涂地帶吧。地表水的充足造就了井水不滿不涸,水質清涼,甘甜也是過往路人歇腳的好地方。按客家人的說法:寬一尺以下的水流叫溝,寬二尺許的水流叫坑,寬幾丈許叫港,幾條港匯聚的叫河。有二條港夾處的地方,水質肯定不會太差,也長年不會干涸。

  中國人尊重自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講究地利,地利的具體體現就是風水,或許風水就是地利的換個說法罷了,銀井灣的先人也極其講究風水,他們認為有了二條港夾處,自然想象出銀井灣是個船形,而后山高聳的山峰則是桅桿。

  船浮于水,不能載得過重。故來此居住的姓氏不能長時間待,不然就不興旺發達了。而此前居住的姓氏遷來不少,遷走的同樣多。從小地名就知道:劉家墻弄,李家屋背……,而剛搬來的新姓則發達得多,也很快。早在明清年間,到底是什么年代,也無從考證了,只是前人相傳而已,銀井灣做過一場法事:當時有麥姓,史姓,汪姓。也不知道法事有意還是湊巧,他說史一個(死一個),麥一個(埋一個),汪一個(亡一個),不過幾年,這三姓的家族遭遇不幸,史家有當官的,因得罪權臣,被彈劾冤死,麥姓家族有錢遭遇土匪洗劫,家破人亡,汪姓家族因參與白蓮教,被官府逼得遠走他鄉,而現在的陶姓,則是康熙四十一由福建遷來的,歷經三百余年,雖談不上大富大貴,但也算平平安安,沒什么天災人禍。但在銀井灣卻算大姓,人丁興旺。

  現在井是劉家祖宅的井,早年間還有院墻爺爺輩說起劉家出了厲害的女當家,因造房子請長工搬運木梁。八個長工,一天晚上,留下一個長工,燉了四個蛋還放了桂圓干,女主人對長工說:我看你忠厚老實,人又勤快,給你燉四個蛋給你補補身子,回去不要亂說,長工感恩戴德,含著眼淚吃了蛋,第二天更加賣力扛木頭,如此這般,每半個月留下一個長工,總有最快的,一不小心說漏了嘴,他們都吃了蛋,感覺被騙了。就在房子造好的前夕,最后一批木料未搬運到家,長工們都辭工,最后還是花大價錢請山客搬運到家,連著運費和雞蛋錢剛平賬,沒賺沒虧,以后就靠自己的男人干活,沒人愿意幫忙。

  院墻沒推倒前,井還是劉家的,遇到干旱年間,除了租戶,親戚很少有人去挑水。但劉家也不會關上院墻的小門,過路的,附近做事的,也都會進去打水喝,劉家也客氣倒出冷茶,也極少有人到廳堂去坐坐喝水。南方的水井都很淺,水滿的時候用桶直接打水,遇到干旱年頭,用茶籽樹做的木鉤就可以打水喝了,并不象北方的井,得用轱轆才能打到水。孩子們也可以進去玩,尤其是女娃喜歡進去,因為里面有花,四季的輪回,就有四季的花看,在山里也算是有涵養的人家了。等院墻推倒,劉家人也沒說什么,碰到打水的,打個招呼,也不再倒冷茶出來了,那些花也被當成資產階級的小情調被拔了,只留下一株羅漢松依然挺拔。

  井呈方形,有二個井臺,二個井臺相差二尺不到,上面井臺是打喝的水,下面井臺是洗衣服的,本地人都知道。有一年,有個懷孕的婦女,因站著洗衣服,到上面井臺打水洗衣服,第二天,井水很混象是泥漿。那時,劉老爺子還在,因為在運動期間,也沒找婦女什么事,又不敢大張旗鼓地請人做法事,叫兒媳撒了些茶葉米,過了二天,井水慢慢清澈了,只是水沒有了過去的清澈甘甜了,第二年,劉老爺子就走了。工作組也沒太難為劉家,地方上也沒多少人去送葬,也不敢請風水先生,找個凹地埋了,過了幾年,劉家孫子因為略通文墨被招工去了銅礦,臨別,到井里打了一壺帶走。直到九十年代,當了官回來,那自然是后話了。井也就成了大家的井。

第1章第4節
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作者:河塢加入書架

  南方人喜歡吃大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大米更難消化,也沒有麥子的吸收率高,故南方人更矮小,而且患胃病的也更多,但南方的人口密度高,需要更多的糧食喂養,只有種植水稻,從清末以來,銀井灣開始種植水稻,好的田地還能種植二道,也就有了,早稻、晚稻,而晚稻又分一晚,二晚。早稻米也叫粳米,米質粗糙,口感差。一晚的米質好,營養高,賣得價錢比粳米高,農民大多沒什么收入,也就寧愿自己吃差點,賣了一晚二晚的稻谷,留下些早稻自己吃。

  從冬至開始,就進九了,到了九九,驚蟄前后就準備做田了,九九八十一,犁耙耕chao都歸一:可以開始整理農具準備耕田了。先得把田里雜草割干凈了,放水進入田里。干旱了一個冬天的田里泥土很干也很結實,尤其是靠近山邊的田更是粗硬,得讓水浸透了,才慢慢耕作。

  建國前,銀井灣大多是佃戶,以租種大戶人家的田,交租,獲取少量的糧食,只有劉姓,陶姓少量幾戶人家自己有田。佃戶得靠天吃飯,年成好,也許除了田租還能留下一部分糧食,治家精細的人家可以賣些稻谷,換些現錢,干點事業。大部分人家能過去就不錯了。碰到年成差的,要么和地主商量:少交些租,寧愿多加利息,以保生活能過,祈求來年好運。要么自謀生路,象現在的外出謀生。

  男人挑滿水,就得外出干活了。首先到田里看看,田里是否缺水,這是大事,影響一家人的生計。女人在家燒水,舀米淘洗干凈。家境殷實的不愁米,偶爾也會因為下雨,沒能曬干稻谷,不能zhong米。大部分人家都得東家借,西家賒,拿個空盤子去,問了這家問那家,家里的水都煮爛了,也沒借到米。男人回家要吃飯,急死女人,脾氣不好的男人還罵女人。也是,平時沒做好人,到有難時別人就不愿幫你了。也有人借的,起先說些不三不四的話,你又不能不接,等你很急了,才慢慢起身,找這個找那個,等醞釀好了,才步入正題,說什么你平時怎么怎么的,我今天就幫你一次,你得記住誰誰誰,說著才去米缸去舀米。說是舀米,說穿了,那是在數米輕抓輕放,幾個米幾個米仿佛在做米的堆砌工程,等到米滿些了,有力刮下,形成一個凹槽,迅速倒進借米的空盤子,如此這般,沒有半小時量不了幾升米。借米的女人還得感恩戴德,心里再著急,也不能馬上離開,還得聽債權人如此這般得講,看她的臉色,等她說完,或者債權人實在自己沒空了,才讓你走。還再三交代有米抓緊還。也有好人,三下兩除二,迅速量好米,叫你快回去,家里人等急了,孩子要照顧。過些日子,家里有了米,女人記得抓緊去還米,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果不及時還,下次再借,就可能借不到了,要想在地方立足,信用是很重要的。到了要還米時候,那怕你家沒米了,你也得去告訴人家一聲,說盡好話,看盡臉色,但為了家,為了男人不餓肚子,為了孩子有口吃的,女人也無奈,再難看的臉色也得受,誰讓自己命不好。等到有米的時候,自己少,也得緊緊自己,先去還給人家。到債權人家里,裝出滿臉的喜悅,很高興得和人家說。等到量米的時候,人家能用同樣大的米筒,都算平良心的。借米的女人得自己用力插進盤子,滿滿的一筒,這樣債權人才開心,說你懂事,下次還會借米給你。如果象債權人一樣去量米,可能只借到這一次了,更為難的是:還會和別人說。等你下次出去借米時候,就可能不止她一家借不到米。一來二去的,差別很大了,本來就緊,雪上加霜。回到家里,只有自己哭的份。更有甚者,借出的是小筒,還回去的是大筒。吃虧自己心里清楚,下次也不一定去借了,沒有到了最后的時候是不想去借的。

  借米是女人的事,男人要借是谷。每到三四月家里的谷倉就漸漸空了,男人就得出去找人借稻谷。所謂:五荒六月,到了六月是最難熬的,田里最累時候,家里又沒得吃,孩子更是嗷嗷待哺。借谷不比借米,米只是一天二天的,借谷可是一個月的事,沒有一般的交情是不會去開口的,首先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家都清楚:誰家有沒有余糧。要借肯定有把握的,誰和誰關系好,誰和誰和不來,什么時候開口,什么時候還,都有個盤算。再就是近親舅舅,親小姨,叔叔,伯伯,堂兄,堂弟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忖著,日子過得去。再就是有恩,幫過別人的,自己難中去取個人情債。也有和他父輩有交情,到了兒子手上,就不太好說了。姑姑在世時,家境不錯,姑父也沒得說。過些年,姑父姑姑都走了,都是表兄弟了,情分就差許多。等到堂兄的媳婦掌治家務了,就過來少了,走動少,人情也就淡了。正所謂“一代親,二代表,三代都不曉”到借谷的事就更不好說了。以前姑姑在世時,挑個空籮筐來姑姑家,姑姑什么都明白,好吃好喝招待,回去時谷子也裝滿了,還會帶些回家老婆孩子吃,這就是親姑姑。到了現在,怕吃憋,就坐在離姑姑家一里地的亭子里,就希望碰到表兄弟,叫他去,結果呢快到中午也沒碰到一個熟悉的人,摸摸口袋,空空如也,騙飯吃的都拿不出來,更別說借谷的大事了,那時吧,大家都不容易。到了下午也只好挑空籮筐回家了,也只有希望來年好運,更多的是自己認清現實,遮在頭頂的傘沒了,以后天晴下雨就靠自己和老天爺了。

  ,

第1章第5節
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作者:河塢加入書架

  缺水親女人借回米,水早就開了,慌忙中淘好了米。以前都是自己種的稻谷。早年間,也就是建國初期,也沒有買種子的,都是自己把上一年的稻子,顆粒更飽滿的,稻穗更長的,都是主人家自己割,自己打,另外曬,另外裝也就留個五十來斤。但比平常的稻谷曬得更干,留好,另外存放。老鼠也不能找到的地方。一般人也不告訴,除非是自己的老婆,等來年打開。不管今年收成如何,種子一定得留好,來年的希望。除非是災荒,種子是舍不得拿出來吃的。如果連種子都拿出來吃了,基本上在地方上混不下去了。不管是家族的還是親戚都把你當成一坨屎,離你遠遠的。碰到稻子抽雙穗的,那得方圓百里都有名了,政府也會派人來看,幾乎是神靈顯靈了。大了才知道,清康熙年間,湖南有抽雙穗的,康熙皇帝還發了圣旨,當作是天降祥瑞,感謝上天的賜福。到了雍正皇帝,抽雙穗的怕攀比,就不再獎勵了。

  清明前就開始把種子拿出來,找個結實的木桶,還得用水試過。把種子倒進木桶,放水到蓋過種子略高二分。用力淘洗,蔽谷就浮起來,撈去蔽谷。留下的就是比較飽滿的。以前這些工作都是男主人做的,女人不能插手。到了合并大集體了,也就是生產隊的時候,這些事就是年齡大的老農的專利了。從種子倒進大木桶,老農們就開始忙活了。得找個偏僻的地方,一般放在隊部的保管室,門窗完好的地方。要么放在隊長家里比較好照料。伙食有隊里安排,挑個隊里手藝不錯的婦女掌勺,油水自然比家里好。

  陶波,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村子里。也許是命中注定,也許是機緣巧合。

  在讀完了鄉里的初中后,陶波和同期的五六個人選擇了定向這條路。

  對于當時的環境,定向是一條不錯的路。這意味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份旱澇保收的薪資,最主要的,是能夠離開這座小山村。

  在國人的眼中,有三大正當職業,教師,醫生,公務員。這一直是大部分家長的認知中,除了這三種職業,不管你干什么,都是無業游民。

  陶波原本也是想隨個大流,填報定向師范,但臨到筆下,卻鬼使神差的選擇了衛校。

  過了一個多月,結果出來,差點沒把他樂壞。

  全鄉一共報了十幾個師范,就他一個選擇了定向衛校,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吶。

  陶波毫無懸念的被錄取了。

  那一刻,陶波的心似乎被驚喜所填滿。、

  他一把抱過旁邊失落的大田,大喊著:“考上了!我考上了!!!”似乎想要把所有的喜悅都宣泄出來。

  大田似乎也被他的喜悅沖淡了一些煩惱,嘴角掛著苦笑,擁抱著陶波。也應和著:“恭喜啊。”

  陶波似乎想到了什么,滿臉笑容的朝外頭沖了出去。身后的大田在陶波走后,再也掛不住嘴上的苦笑,滿臉的失落。

  陶波一路沖刺的了跑回家,沿途的田壟似乎也沒有了往日的寬廣,在陶波激動的情緒下不值一提了。僅僅幾分鐘,他跑完了以前十幾分鐘的路程。

  即使陶波已經跑的滿臉滾燙,頭上不住的往外冒汗,口中不斷喘著粗氣。也抵擋不住心中的那巨大的喜悅。

  他迫不及待地沖進家門,推開破舊的木門。剛進門便是大喊

  “考上啦!我考上啦!!!

  媽,我考上啦!”

  陶母聞聲從灶后探出頭來,先是一愣,然后連忙放下手中的柴火,問道:“啥考上啦?”

  陶波聽聲兒,沖到了灶臺邊,一把拉著陶母的手,說著:“考上啦,考上衛校啦!”

  陶母用力拉著陶波的手,眼眶浮現出淚光,顫著聲問道:“考上啦?真考上啦?”似乎怕不敢相信,又似乎怕聽錯了。

  看著眼前的陶母,陶波眼角也泛起了淚光,點著頭,嘴里清晰的吐露著:“考上啦,真考上啦。”

  陶母聽罷,一把拉過兒子,緊緊的抱住。

  “考上了就好,考上了就好。”同時嘴里不住的念叨。

  擁抱了好一會兒,陶母放開了兒子,兩人都是紅了眼眶。

  “你快去,快去告訴你爸。”陶母想起了在田里干活的陶父,想著他也高興高興,連忙拉過兒子往門外走。“回來的時候記得去來六那兒買點酒肉,咱家今天吃頓好的。”

  “好,我馬上去。”陶波立馬接茬,喝了口水,又急忙奔向了田里。

  田壟,分開田畝的土埂或田間種植作物的壟。

  宋代陳與義《曳杖》詩云:“田壟粲高低,白水一時滿。”

  郭沫若《北伐途次》五:“馬走了一天半夜自然也是疲倦了,它們卻又知道我們是不會騎的,走到一段田隴上的時候竟至立著不動。”

  三國魏曹植《魏德論》:“甘露匝時,農夫詠於田隴,織婦欣而綜絲。”

  《宋書·樂志四》:“古時有虞舜,父母頑且嚚。盡孝於田隴,烝烝不違仁。”

  唐白居易《息游墮策》:“田壟罷人望歲勤力者,日以貧困。”

  何其芳《憶昔》詩之八:“試登山半望田壟,麥色青青早吐芽。”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著我的手印。”

  定向師范是指培養對象應是定向縣市區本縣市區籍應屆高中畢業生,且志愿從事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填報了培養學校志愿,畢業后保證按定向協議到定向縣市區任教。同時,參加當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成績達到我省定向招生錄取要求。

  衛校是衛生學校的簡稱, 衛校屬于中職院校,培養的是醫學類專業的初級型人才,是主要教學生一些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

  初中和高中畢業生都是可以去,包括職高、技校、中專等同等學歷者的同學。各地區去衛校的錄取分數線各有不同,不過總體上來講分數都不高,對于分數沒有什么要求。

  衛校一般招生對象是應往屆初中畢業生,開設的專業也是圍繞著護理、臨床醫學、醫學檢驗等方向。有解剖、生理、病理、免疫、藥理、內科、外科等18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及模仿臨床環境的醫護演練基地和口腔實訓中心。

  

第1章第6節
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作者:河塢加入書架

  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可能還是習慣造成的。女人大清早起來,等男人挑回新鮮的水,先倒滿鍋里,回頭邊燒水,邊淘洗米。那時的米都是自己種的,放得大多是農家肥。因為種田需要牛,所以養得牛多。建國初,只有大戶人家才有牛。牛在南方絕對是硬通貨,和北方的騾馬一樣。以前看《水滸傳》,老喜歡看那些英雄豪杰每次去吃飯都是二斤牛肉一斤酒,感覺牛肉市場供應非常充足,似乎牛肉被我們現在的豬肉還便宜。按這樣的比例,老百姓每月吃一次牛肉就很正常。大了看了些書籍才知道那是作者杜撰的。相反,古時候的牛對于農業貢獻比現在大多了。牛對于一個家庭的價值更是舉足輕重,幾乎是一家人的支柱,沒有誰會隨隨便便去殺牛。更不可能為了吃牛肉而去殺牛,去殺別人的牛,幾乎是摧毀一個家庭最直接的打擊,幾乎是滅頂之災。僅次于殺父只仇,奪妻之恨。牛的形象在中國人的地位不說是至高無上,至少沒有詆毀的成分。也就有了僅次于神的尊崇地位。在我們老家有個傳說就非常形象:牛本來是神,玉皇大帝看到凡間人挖地很辛苦便派牛去人間幫老百姓耕田,牛力氣很大,也很勤奮,更重要的是脾氣很好,從不發脾氣,即使主人鞭打牛,牛也會很誠懇耕田,直到有一天,牛很老了,實在做不動了,凡間人居然把牛殺了,牛肉分大家吃了,牛皮做成了鼓,牛角做成了盛器,也沒用思念,牛很生氣,回到天庭,找玉皇大帝討個說法。玉皇大帝覺得牛太好了,自己對不起牛,于是玉皇大帝掏出了自己的眼睛丟到田里讓牛做事時候踩在腳下,而變成螺絲。雖然只是個傳說,說明牛在天庭的地位。牛郎織女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在這個傳說中的牛更是美好的形象。

  在古代,官府對殺牛的處罰也很嚴重。在宋代,牛在政府是有登記的,如果沒有很正當理由,你殺了牛,政府會找你麻煩,如果你偷殺了別人家的牛,處罰很嚴重。除非是牛有很多疾病或者自然老死。誰膽敢在大街上大搖大擺叫上一壺酒,來二斤牛肉,幾乎是自投羅網。不管你有多大的來頭,尤其是在明朝,法律相對完備了。處罰力度相對前幾個朝代也大。殺牛無疑是破壞農業生產的重大傷害,以前的田沒有現在田更松軟,人工挖田不能深挖,直接導致農業減產。也只有牛才能解決。農業的減產直接導致人口的減低,最終會導致國家的稅收降低。同時也缺少兵員。這些都是政府不能容忍的。加強對牛的管理,從長遠發展來看,利國利民。一個家庭,如果是牛死了,幾乎是毀滅性的。

  牛對于一個家庭一則重要的生產工具,沒有了牛你幾乎不能從事農業生產。二則,牛是重要的財富,如果你家有好幾頭牛,想辦什么事,都有人幫你。在南方,路況差,山高路遠,牛車是一個很好的交通工具,沒有北方人騎馬的影像。牛拉個車,生活簡便多了。對牛的重視不亞于一個家庭成員。早上,天剛蒙蒙亮,孩子就被叫起來了,把牛牽到水草比較茂盛的地方,就可以站著看著牛吃草。勤快的孩子則可以帶刀割草,帶回去白天吃。牛有反芻功能有四個胃,長期進化的結果。因為牛的個體大,容易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那就需要快速進食,短時間吃進自己需要的食物,然后躲到比較安全的地方,減少被攻擊機會利于生存。孩子貪玩,怕寂寞,往往會把牛趕到路邊吃那些很矮小的草(我們那里叫草皮筋)幾乎沒有吃飽就被趕回家了。也有壞孩子怕大人看到牛沒有吃草,肚子癟癟的,便家里偷鹽出去,等到那里玩了,把鹽給牛吃。牛吃了鹽,渴了就找水喝,喝多了水,就把牛趕回家,大人看到牛吃得肚子鼓,自然很高興。一次二次可以,時間長了,大人發現這段時間牛瘦了,但又看到牛吃得很飽啊。終于有一次不小心,被抓到,免不了一場皮肉之苦。打了一次就老實了很久,然后就老老實實去放牛,隔些草給牛吃。牛因為有了孩子的很好照顧,自然而然慢慢得長肉了,更起膘了。大人也就放心下來。最難的是冬天,外面冷,草都枯死了,家里就靠稻草了。

  每到秋天,稻子割完了,大人就趕緊把稻草打結綁好,叉開立在田里。南方的秋天比較干燥,不出二十天,稻草就很干了,于是拿根專門的挑稻草的工具——禾藁擔沖。

  那是一根碗口粗的毛竹,根部用梢子固定,竹尖部削尖,利于穿禾藁進去,離根部三尺許,穿一個洞,貫穿的,梢子是活動的。竹尖部削尖處進來約十公分穿一個貫穿的洞,銷子也是活動的,用于固定禾藁。離尖部洞三尺許,也有個貫穿的洞,銷子也是活動的,力氣大的,可以一次擔四五十把,禾藁力氣小的,也得有二十來把,先穿好自己需要的禾藁,分成兩段,使勁擠壓,直至中間空出,固定好兩邊,插好銷子,挑禾藁看不到路況,但是都是平常自己走的路不會摔跤,農村人比較純樸,看到你挑禾藁,都會讓開。那活不好干,禾藁干枯了,容易割破手上,頸部皮膚也癢。但你得去干,養了牛也很吃苦,你不挑滿禾藁,冬天的牛就得餓,牛餓了來年就長不壯了。

  長年居住在山底下的人,都會有這樣的一些竅門,比如對于常見疾病的治愈。這些,都是長時間的日積月累所得來的。三尺之凍非一日之寒,很多事當你習慣以后,都變得簡單了,曾有研究表明,當你連續30天堅持干一件事情,那么,你就會養成習慣了。

  希望大家也能一樣開心每一天,小年快樂!

123456789101112 下一頁 末頁
掃碼
作者河塢所寫的《醫療機構故事》為轉載作品,醫療機構故事最新章節由網友發布,找書苑提供醫療機構故事全文閱讀。
①如果您發现本小說醫療機構故事最新章節,而找書苑没有更新,請聯系我們更新,您的熱心是對網站最大的支持。
②書友如發现醫療機構故事内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向本站舉報,我們將馬上處理。
③本小說醫療機構故事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找書苑的立場無關。
④如果您對醫療機構故事作品内容、版權等方麵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發郵件給管理員,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相應處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