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找書苑 > 军事历史小說 > 策行三國最新章節 >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
選择背景颜色: 選择字體: 選择字體大小:
第九百一十二章 安天下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堂上堂下一片嘩然。

    魯肅的部曲門客大多是淮泗人,對河東人關羽并不怎么熟悉,只是看到關羽體格雄偉,相貌與眾不同,又提著一口難得一見的長刀,一副絕世高手的模樣,這才高看一眼。伏擊周禺、奪取陰陵,也只有魯肅關心,其實人并沒什么感覺。

    典韋是陳留游俠兒,睢陽鬧市殺李永,李永家數百部曲尾隨,卻沒一人敢靠近,讓他揚長而去,一戰成名,這才有人知道,但也僅限于個別人。游俠兒殺人報仇的事太多了,幾乎每天都有,典韋這件事當年很轟動,但很快就成為舊聞了。

    相比于前兩位,許褚的名聲大得多。一則譙縣與淮泗一體,游俠兒之間互通消息,二則許褚不是一個普通的游俠兒,他不僅有一身高強的武藝,還是譙郡豪強,聚集上千家,實力還在魯肅之上,絕非關羽、典韋那樣的單干戶可以相提并論。他居然成了孫策的部下,不由得這些游俠兒不震驚。

    震驚之下,他們紛紛感慨,東城這地方真是閉塞,自己居然連這樣的大事都不知道。

    孫策端起酒杯,向魯肅致意,嘴角挑著一絲淺笑。魯肅還以微笑,舉酒致意,兩人一飲而盡。魯肅說道:“肅有眼無珠,沒想到將軍麾下竟然有這么多高手,真是令人仰慕。還請將軍再介紹幾位。”

    孫策心里明白。別看魯肅有一身好武功,但他從來不把自己當游俠兒。就算這些部曲門客都走了,他也不會輕易俯就。他的眼界更高,需要更有份量的信息。

    孫策再次拍拍手,示意眾人安靜,一指馬超、閻行。“這位是扶風馬超馬孟起,伏波將軍后人,其父乃是征西將軍馬壽成。這位是金城閻行閻彥明,鎮西將軍韓文約麾下愛將。蒙他們二位不棄,為我掌騎。”

    游俠兒們沒什么感覺,只是驚訝于馬超、閻行的年輕。魯肅卻聽出了其中的含義,微微頜首,若有所思。孫策見狀,接著又說道:“今天是冒昧造訪,只有義從步騎。將來有機會,再向子敬介紹幾位俊杰,今日只能告知他們概況。一位是廬江周瑜周公瑾,為我鎮荊州,眼下正在豫章作戰。一位是青州太史慈太史子義,剛剛率部增援青州。一位是吳郡沈友沈子正,駐扎曲阿。一位是會稽賀齊賀公苗,經略會稽、豫章。還有一位虞仲翔,五世研易,文武雙全,為我總領吳會。”

    “噫,將軍麾下何多士也。”魯肅舉起酒杯。“恭賀將軍,請滿飲此杯。”

    孫策端起酒杯,卻沒有飲,他看著魯肅,嘴角微微挑起。“子敬,我明日還有軍務,不能多飲,這是最后一杯了。天下多事,正是我輩馳騁之時,唯俊杰能識時務,唯英雄能惜英雄。子敬大才,當知我心。”

    “多謝將軍。”魯肅舉起酒杯,一飲而盡,亮了亮杯底。孫策也喝了。魯肅起身,拍拍手。“諸君,將軍明日還要遠行,不能多飲,今日便到此為止。”

    眾人紛紛放下酒杯,目視孫策。孫策也站了起來,向眾人點頭致意,又深深地看了魯肅一眼,轉身告辭。他回到自己的住處,卻沒有脫衣,只是讓人打來水,洗了臉,然后便靜靜地坐在榻上。

    該說的他已經說了,能做的他也做了,接下來就看魯肅的選擇。魯肅能成為江東重臣并非必然,反而有不少偶然。歷史上,他曾經想隨劉曄一起去投曹操,只是被周瑜勸住,這才留在江東。如今劉曄去了長安,魯肅會不會也有心去長安,他不清楚。強扭的瓜不甜,如果魯肅心意已決,他也只能就此作罷。人各有志,不能強求。

    正在孫策心里七上八下的時候,魯肅來了。他站在門口,看了孫策一眼,笑道:“將軍還沒休息?”

    孫策起身相迎,指指心窩。“此心未定,難以入睡。”

    “若將軍不棄,也許肅能為將軍安心。”

    “若得子敬相助,天下可安,何況此心。”

    孫策哈哈大笑,挽著魯肅的手臂,將他引到榻前。榻上已經準備好了一張案,兩張席。案上一塵不染,只有一只小巧的博山爐冒著裊裊清煙,淡香盈室。孫策伸手相邀,魯肅見狀,也不推辭,脫了鞋,上了榻,并膝而坐。孫策在他對面坐好,笑瞇瞇地看著魯肅,心中說不出的快意。

    上了這個榻,魯肅就是我的人了。

    魯肅輕輕地吁了一口氣,欠欠身。“將軍麾下,恐怕不止周公瑾、太史子義等人吧?”

    孫策說道:“誠如子敬所言,尚有彭城張昭、廣陵張纮諸君。”

    魯肅拱手施禮。“將軍麾下人才濟濟,假以時日,必能橫行天下。肅本鄙人,將軍賜一手書,肅必欣然而往,怎敢勞動將軍百忙之中,枉駕至此。肅感激不盡,死罪死罪。”

    孫策笑了。如果一封信就能請到你,我何至于費這么多口舌。他伸手虛扶。“子敬不必自謙,我所言文臣雖然都是一時俊杰,可是堪與子敬相提并論者不過寥寥數人而已。我平生無大志,唯愿與天下英雄并力,內撫百姓,外安萬邦。耕者有其食,織者有其衣,學者有其智。士農工商,各樂其業。”

    “將軍好大的志向,各安其業已經難能可貴,何況樂之。”

    孫策笑道:“正因為難,才需要子敬這樣的俊杰助我一臂之力。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正需天下有志之士同心協力,各展其長。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我華夏人才濟濟,若能同道相謀,何事不成?”

    魯肅眉心輕蹙,看著孫策,半晌無語,眼神中既有驚訝又有疑惑。孫策也不著急,靜靜地等著。魯肅思索良久,一聲輕嘆。“將軍所言至大,肅聞所未聞,雖不知能不能至,心向往之。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肅雖不才,愿為將軍這驚天偉業奉一抔細壤。不當之處,還請將軍指教。”

    孫策躬身致意。“愿聞子敬如蘭之言。”

    魯肅再次看了孫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激動,隨即又恢復了平靜。

    “將軍,此大爭之世也。爭天時,爭地利,爭人和,非爭而不能有。強者存,弱者亡。”
第九百一十三章 新榻上對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孫策微微頜首以示贊同,卻沒有說話。

    魯肅是實干派,沒什么套話,而且咄咄逼人,開口便是爭,沒有一點禮義謙讓之風。這倒也符合他的個性。榻上對時,他也是開門見山就否定了孫權所謂的桓文之功,直言漢室不可復興,是一個標準的進取派,和老好人一點也不搭邊。

    “朝廷西遷,定都關中,有故秦之基業,有炎漢之道統,攻則不足,守則有余。關中四塞,益州富饒,若能兼而有之,則盡有西方地勢之利。并州有匈奴,涼州有羌,若能撫之,既得弓馬之勁,又補戶口之缺,儼然一強秦也。只是朝中關東儒臣多,因循守舊,未必肯變夷為夏。天子年幼,威信不足,難掌權柄,必為大臣左右,縱有自強之心也不能隨心所欲。以肅觀之,少則十年,多則二十年,關中無力東出,出則必敗。此將軍之友也,可與盟好。”

    “袁紹北奔,憑四世積威,勢傾天下,巧取兗,豪奪冀,跨有大河,戶口殷實。內有世家豪強支持,外有匈奴、烏桓、鮮卑之助,兼有天時、地利、人和,非唯將軍不能與之爭,即使朝廷也要避讓三舍。此將軍之勁敵也,不可不防。”

    “公孫瓚、陶謙之流出身卑微,不得世家支持,又見識短淺,不能拔俊杰于寒門,唯能逞其私智,奮其蠻勇,據一州數郡之地,得意于一時,久則難以為繼,終將為強者所并,此將軍之徒也,可驅而用之。劉虞雖有宗室之名,奈何智術短淺,志大才疏,倒行逆施,敗亡在即。賈詡、牛輔之徒本涼州之虎狼,寄居河東,既失根本,又有強敵在側,茍延殘喘,不足為慮。張燕黃巾余孽,烏合之眾,可忽而不計。”

    “將軍以江東為根基,以荊豫為兩翼,兩面受敵。西進則以低取高,北上則以步敵騎,皆處于劣勢,難進易退。將軍父子出身寒微,非累世官宦之家,無門生故吏之助,江東戶口又不能與中原相敵,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皆無。看似風卷殘云,天下三分有其一,實則如居積薪,但有一絲疏忽,便是引火燒身。”

    孫策默默地看著魯肅,心中駭然。相比于與孫權榻上對的魯肅,現在的魯肅還沒有走出東城,他對最近的形勢了解得并不詳細,甚至可能不知道曹操已經進入益州,所以只能從大勢上進行分析。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江東劣勢,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不容他不予以重視。

    他已經占據了豫州和大半個荊州,也占據了揚州的大半。如果不出意外,豫章很快就可以入手,再給周瑜一年半載時間,荊州也可以全部入手。但這就是江東的極限了。向西,仰攻益州,千難萬難。向北,進入中原地區,戰馬短缺的劣勢會讓他舉步維艱。

    這就是孫吳的極限,是地理形勢決定的,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他只不過提前到達了極限而已。相比于孫權受限于合肥,他可以走得更遠一點,但再遠也不會越過黃河。如果不能打破這個極限,接下來很難再保持迅速的擴張勢頭。

    “如之奈何?”孫策向魯肅請教。能看到江東劣勢的人比比皆是,能不能有解決這個問題,才是區別普通人和高手的試金石。

    “有甲乙兩計,可供將軍選擇。”

    孫策忍不住笑了。這些謀士都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么,不是上中下三策,就是甲乙兩計。

    “愿聞其詳。”

    “甲計,向朝廷稱藩,畫江自守,以觀天下形勢。袁紹雖有天時、地利、人和,但他亦有內憂。一是世家傾軋,派系林立,內耗在所難免。二是儒生迂闊,重文輕武,又重門閥,空談道德,鄙視權謀,太平時自可雍容,亂世難免狼狽。三是袁紹年近半百,大局未定,又四面受敵,若十年內不能取得優勢,其智謀、體力都會難以為繼。此消彼長,朝廷與袁氏相爭,逐鹿中原,將軍也許有可趁之機。”

    孫策點點頭。這一計和榻上對相近,但有所縮減。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朝廷遷都關中,益州一旦落入朝廷手中,比劉璋割據益州更難攻取。

    “那乙計呢?”

    “兼并青徐,扼守泰山,讓袁紹不能南下,以兗州為戰場,再以青州為根基,跨有遼東,進而占據幽州。”魯肅迎著孫策的目光,露出異樣的興奮。“一旦擁有了戰馬,將軍就能和袁紹對峙于中原,時間拖得越長對將軍越有利。若能在朝廷東出之前擊敗袁紹,將軍或可問鼎天下。”

    孫策眼神閃爍,半天沒說話。魯肅的乙計果然是個很激進的計策,而且難度不小,但細想起來,卻不失為一個選擇。即使以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論,從青州去遼東并不是什么難事。取得戰馬,他就可以和袁紹決勝中原。在幽州開辟戰場,他就可以牽制袁紹的精力。

    “子敬傾向于哪一計?”

    魯肅無聲地笑了起來,淡淡地說道:“不瞞將軍,肅與成德劉子揚是朋友,他曾邀我去長安。”

    孫策明白了。他如果用甲計,稱藩朝廷,那魯肅就不跟他玩了,去朝廷做官肯定要比藩鎮做官有前途。眼下的朝廷可不是許都的傀儡朝廷,只要熬過這十幾年時間,等老臣陸續故去,荀彧、劉曄等人掌握權力,再加上天子這個英主,朝廷還是有機會翻身的,至少可以割據一方。

    要干,就干票大的。對魯肅來說,他要的可不什么二千石,甚至不是三公九卿,他要的是坐鎮一方,與天下英雄爭鋒,轟轟烈烈的干一場,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孫策嘴角微挑,似笑非笑地看著魯肅。“太史慈精通騎戰,曾在遼東生活數年。他是一個去遼東的合適人選。如此一來,我缺一個能坐鎮青徐,扼袁紹之喉的人,不知子敬肯否屈就?”

    魯肅搖搖頭,一本正經地說道:“將軍錯愛,肅愧不敢當。以肅之淺薄,做個泰山太守就已經難荷重任了,安敢受青徐之任。”

    孫策大笑。按照魯肅規劃的戰略,泰山就是一個錨點,是進攻冀州,鎮守青州的要害之處,又是五岳之首,做泰山太守等于坐鎮青徐。

    “子敬放心,我不會強人之難,拔苗助長對子敬有害無益。不如這樣吧,我麾下新練的子弟兵還缺幾個校尉,如果子敬愿意,就暫時委屈一段時間,領兩千人試試手,如何?”

    魯肅心滿意足,離席而拜。“愿為將軍效勞。”
第九百一十四章 轉戰徐州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君臣名份已定,孫策隨即向魯肅轉述了當前的最新形勢。

    當前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是袁紹派劉和等人襲擾豫州,胡騎引起了不少反對的聲音,但汝南世家心向袁紹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孫策想重創這些胡騎,展示力量,有激化沖突的可能。雖說已經定計,擔心還是有的。

    魯肅不以為然。他說,烏桓人也好,鮮卑人也罷,早就是大漢騎兵的重要來源,從前朝的八校到如今的五校,胡騎一直是北軍的組成部分。袁術做過長水校尉,長水營的騎兵全是胡人。將來搶占幽州,組建騎兵的主體必然是胡人,夷夏之辨這種事當作輿論來攻擊對手可以,卻不能當真。

    至于會不會和袁紹沖突加劇,魯肅覺得有可能,但他還是傾向于支持乙計。他認為到了這一步,就算孫策想示弱也沒用,除非你將豫州甚至廬江、九江二郡拱手相讓,袁紹也許暫時會緩一緩,先取公孫瓚,解決后顧之憂,但他遲早還會卷土重來,到時候連個牽制袁紹的人都沒有,情況更糟糕。

    既然如此,不如以攻代守,將戰線推到睢水以北,在兗州、青州一帶作戰,與公孫瓚結盟,夾擊袁紹,讓他顧此失彼。幽州貧瘠,公孫瓚有求于人,遲早會向孫策求援,也許會同意孫策的勢力進入幽州。

    得到魯肅的支持,孫策又多了幾分信心。

    魯肅沒有浪費時間。他迅速處理了家務,從部曲中挑出三百精銳充任親衛營。他的父親早亡,家里只有祖母和母親。第二天一早,魯肅就帶著孫策去拜見她們。孫策年輕英俊,又少年成名,為人又客氣,禮節周到,魯肅的祖母和母親都非常喜歡他,支持魯肅跟著孫策。

    孫策向魯肅提議,淮泗一帶不太平,不如護送她們去吳會。距離也近,送到牛渚或者廣陵,交給陳到、沈友就行,到了吳會,虞翻、蔡瑁會安排一切,不用魯肅太費心。

    魯肅很爽快的答應了。孫策答應了他方面之任,他遲早要將家人送到吳會,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吃完早飯,魯肅隨孫策踏上征程。

    ——

    薄姑陂。

    劉和等人在陂側扎營。離開汝南之后,他們吸取了教訓,盡可能的約束部下,不準他們擄掠。進入下邳國后,雖然也有一些反對之聲,卻沒有遇到拒門不納的事,一路上有吃有喝,非常愜意。

    陳瑀趕來迎接,設宴為劉和等人接風。他與淳于瓊是舊相識,到袁紹出奔時才分別。一晃幾年,再次見面,兩人變化都很大。相比之下,還是賦閑的陳瑀好一些。陳家有產業,即使不用做官,他也可以過得很自在。淳于瓊卻差多了,舉家遷到冀州,沒有產業支持,日子過得有點緊。雖然開了一個紙坊,但生意不怎么好,質量不如南陽紙,價格又偏高,只能做官府生意,銷量有限。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接受這次任務,和兩個后輩一起出征。

    兩人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語言。陳瑀問起孫策的行蹤。淳于瓊還不知道孫策已經追來,只知道他還在廬江,便大肆吹噓了一通,說孫策色厲內荏,不敢迎戰。陳瑀心里憋了幾年的怨氣終于得到了宣泄的機會,和淳于瓊一起大罵孫策欺善怕惡,只會耍詭計,真正上了戰場就原形畢露,不堪一擊。

    淳于瓊問起徐州的情況。陳瑀說,陶謙正在瑯琊與北海、齊國的邊境處交戰,具體位置不明,也許已經進入泰山。徐州人不是很關心這些事,他們不想支持陶謙作戰,反倒做好了迎接袁熙的準備,只是陶謙手段狠厲,即使前方戰事吃緊,他還是在郯縣留了相當的兵力,隨時準備鎮壓,負責下邳的則是笮融。

    笮融是丹陽人,陶謙的鄉黨。此人原本有部曲數百人,陶謙又撥給他一些人,讓他負責彭城、廣陵的漕運,為了方便起事,又委任他做下邳相,往來于彭城、廣陵之間。此人雖然沒什么本事,卻徒眾甚多,那些人都信佛。笮融手握三郡的賦稅,經常舉辦浴佛會,參加的人都可以免費吃喝,又聚眾講經說法,頗能蠱惑人心,不僅普通百姓相信他,還有一些豪強也愿意與他來往,甚至將家產捐給他。笮融因此聚集了近萬人,馬有三千多匹,錢財物資更是堆積如山,裝滿了近千輛大車。

    淳于瓊頓時心動,立刻請劉和、文丑來商量,建議襲擊笮融。

    劉和有點猶豫。

    他轉戰徐州的目的是策應袁熙,既然陶謙在瑯琊北部作戰,他應該迅速趕去參戰,速戰速決,擊退陶謙,迎袁熙入境,而不是截擊笮融,浪費時間,給陶謙喘息的機會。

    可是他也清楚。淳于瓊本來和荀諶計劃進入廬江,迎戰孫策,結果他和文丑聯手,否決了淳于瓊的計劃,淳于瓊對他有意見。如果這次再強行反對,激發沖突,情況可能會失控。淳于瓊和陳家兄弟關系很好,而陳家是下邳大族,陳登還因為袁紹的事死在孫策手里,陳家在袁紹面前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他們到袁紹面前告一狀,對他很不利。

    況且進入下邳之后,他約束軍紀,不準擄掠,部下意見更大,背地里說了很多怪話。烏桓人、鮮卑人出戰沒有軍餉,他們全靠戰利品生活,不準擄掠就是斷了他們的財路,影響士氣。明明有機會發一筆財,他再放棄了,說不定這些胡人蠻性大發,拒絕再聽他的命令。

    遇到公孫瓚那種狠人,這些人被逼急了還敢反叛,更何況是他。得到這批財物,激勵士氣,他也許能把這點時間爭取回來,一鼓作氣擊敗陶謙。

    考慮再三,劉和答應了淳于瓊的建議,派出斥候搜索笮融的位置。有陳瑀配合,劉和很快得到了消息,笮融在淮陰。離蒲姑陂不算太遠。

    劉和不再猶豫,下令奔襲淮陰,速戰速決,得手后立刻北上。

    聽說有巨額財富可供搶劫,這三千胡騎頓時熱血沸騰,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按照胡人的規矩,先到者多得,對付這些普通百姓,這根本不是作戰,是搶錢,誰也不愿意被別人占了先。

    就在劉和等人離開蒲姑陂的時候,孫策趕過淮水,趕到垓下。
第九百一十五章 1代新人換舊人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垓下是古戰場,曾經有座城,如今城已經廢棄,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有一些人家散居附近,而且人口也有限,只有百十戶人家。在后世,這種村落的形式很常見,在漢代卻不是主流。這個時代人口大多還住在城里或城郊,以里的方式進行封閉式管理,便于官府控制。

    對于駐扎在垓下,不少將領很有意見,覺得不太吉利。孫策號稱小霸王,而霸王項羽就是在垓下被擊敗,突圍之外,逃往江東,又在烏江自刎。

    孫策不怎么介意。他和郭嘉、魯肅等人一起查看了古戰場,分析推理當時的戰場形態。中國史學有重人事輕技術的習慣,對戰爭更是簡略,即使是垓下之戰這樣決定性的戰役也什么過程描述。對指揮作戰的將領來說,很多細節闕如,不可避免地會落入紙上談兵的窘境。

    孫策想改變這個習慣,他每次戰斗結束都會留下筆記,盡可能詳細的記載地理、雙方的兵力組成和戰斗的過程。南陽之戰結束后,他還請蔡邕整理出一份戰記,現在已經是南陽講武堂的重要教材。

    垓下之戰在后世是一個疑點,最大的問題就是具體戰場在什么地方,有多種說法,孫策讀過一些論文,但是他沒有實地考察地過。現在親臨戰場,他一看這附近的地形,回想相當記載,結合兩年多的實戰經驗,基本就認定這里應該就是垓下之戰發生地。

    相比之下,郭嘉、魯肅就沒有這樣的疑問。在他們的知識范圍內,這里就是故老相傳的古戰場,從來沒有懷疑過有其他選擇的可能。當然,更重要的原因還是項羽故城還有跡可尋,不用考古發掘就能看得到。后世最后確定這里是古戰場遺址的證據也是這座古城和里面發現的箭簇、楚錢等遺物。再過幾百年,這座城被埋在地下,就連當地人也說不清真偽了。

    孫策讓郭嘉安排人繪制地形圖,作為將領們閑暇時沙盤推演練習的素材。

    魯肅覺得很新鮮,向郭嘉請教相關的情況。郭嘉和魯肅很談得來,兩人都不走尋常路,在戰略思路上也有相似之處,沒兩天就相處愉快,說得很投機。郭嘉把講武堂的運行模式說給魯肅聽,還告訴他軍中也是如此,雖然不能定期授課,但孫策一有時間就會聚將議事,分析戰情,諸將各抒已見,既是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無聲的較量,在推演中表現突出的人當然會擁有更多的機會。

    魯肅心領神會。對他這個新附的將領而言,這是一個好機會。

    看著魯肅和郭嘉談笑風生,吳景很不適應。他岔開了話題。“伯符,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孫策瞅瞅吳景,反問道:“阿舅有什么計劃?”

    吳景眉心緊蹙。“正月本來是一年中最清閑的時候,現在卻要征戰,將士們士氣不高,宜速戰速決,以免士氣松懈。九江還有盜賊沒有平定,我也不能離開太久。況且馬上又要春耕了,耽誤了農時,影響一年的收成,明年肯定吃緊。如今四面開戰,糧賦很緊張啊。”

    “阿舅說得有理,不過我還要等一等。陶謙防備心理很重,我貿然進入徐州會引起他的過激反應。我想他不會拖延太久的,畢竟這些胡騎進入徐州,對他影響很大。”

    吳景正準備說話,顧雍快步走了過來,將一封軍報遞給孫策。孫策接在手中,迅速掃了一眼,心中頓時一陣狂喜。周瑜居然已經攻克了豫章,而且時間點很巧,就是除夕夜。那天晚上,他伏擊了鄭寶、張多,也算是一場小勝,可是和周瑜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怎么了?”吳景見孫策面露喜色,連忙追問道。

    孫策轉頭看看吳景,本來想把這個喜訊告訴他的,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正想著該怎么說,郭嘉走了過來,接過軍報看了一遍,眉心微蹙。“怎么又讓劉繇跑了?這可是個禍根。周公瑾太不小心了。”

    吳景不解其意,孫策卻明白了。他輕描淡寫的說道:“哪有百戰百勝的將軍,跑了就跑了吧,拿下柴桑就是好事。”他又對吳景說道:“劉繇跑了,廬江、九江會安定一陣子,阿舅可以放心了。”

    吳景聽了,難得的露出了笑容。“這的確是件好事。”

    郭嘉不經意地看了孫策一眼。孫策默不作聲。他知道郭嘉的意思。程普、吳景有一定能力,可是和周瑜、魯肅這些頂尖人才相比又有所不足,見這些年輕人一個接一個的得到重用,與自己比肩,心里難免失衡。他們以孫堅的部下自居,有優越感,覺得自己有資格指點一下后輩。雖然只是一些小情緒,表現得也不明顯,但總讓人覺得疏離。

    但他一時半會的也沒辦法解決。

    郭嘉說道:“將軍,征東將軍在攻山陽,進展順利,一旦全據山陽,形成關門之勢,袁譚就不得不撤了。只是他兵力有限,后勁不足,需要增援。”

    孫策疑惑地看著郭嘉,郭嘉悄悄地眨了眨眼睛。他背對著吳景,吳景看不到他的表情,只有孫策看得明白。孫策思索片刻:“去年雨水太多,兗州糧食不足,家父缺的不僅僅是兵,更缺糧。只是運糧既繁瑣又危險,需要一個穩重的人才行。”

    吳景立刻說道:“伯符,你們所領的都是精銳,行軍速度快,我的部下跟得很吃力。不如我去增援,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免得拖你們后腿。”

    孫策正中下懷。郭嘉這時候說這句就是要讓吳景主動離開,重歸老爹孫堅部下,免得看見新人不順眼,影響團結。孫堅進展順利,朱治、黃蓋等人都立了功,吳景也想跟著去分一杯羹。至于危險,劉和等人已經被他逼入徐州,哪有什么危險可言。

    不過他不能表現出來,還得裝出一副很不高興的樣子。“阿舅,你這句要是傳到我阿母耳朵里可就變了味啦,好像我舍不得給你人似的。”

    吳景大笑,連連擺手。“你多心了,我可沒這意思。人盡其材,物盡其用,我隨你父親多年,要增援他,當然還是我比較合適。”

    “這倒也是。”孫策很“勉強”地點了點頭。“這樣吧,你先去彭城,讓陶應提供糧食,我們幫他作戰,他不能一點好處也不給。我會讓他準備好糧食和船,你趕到那里就能起運。”

    吳景一口答應,興沖沖的回營去安排。

    郭嘉挑挑眉,一聲輕笑。“將軍,山陽太守或者任城相,隨便挑一個都比九江太守好,將軍需要重新安排一個九江太守了。”

    孫策會意,默默地點了點頭。
第九百一十六章 意外危機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吳景還沒出發,麋竺就匆匆趕到垓下,帶來了陶謙的親筆信。

    徐州的形勢很嚴峻,比豫州還要危險。陶謙兩線作戰,兵力嚴重不足,孫堅頂上去之后,形勢略有好轉。現在太史慈又趕到了泰山,聯合臧霸等人作戰,也為陶謙分擔了不少壓力。

    但那些只是外患,陶謙還有內憂。袁紹派出使者巡游徐州,像下邳陳家這種支持袁紹的家族數不勝數,雖然數量不如豫州多,影響力卻絲毫不弱。

    麋竺愁腸百結。一見面,剛剛寒喧了幾句,麋竺就一聲長嘆。“孫將軍,陶牧現在真是難啊,還請將軍出手相助。”

    麋竺一向很有風度,孫策與他交往了這么久,還是第一次看到他這么著急。他能理解麋竺的難處。麋家有財無勢,選擇支持陶謙,與世家多少有些矛盾。一旦陶謙垮臺,麋家就會成為別人嘴里的肥肉。與其說他為陶謙擔心,不如說他為自己擔心。

    “子仲兄,家父與陶牧是故交,如果能助陶牧一臂之力,我父子在所不辭。不過陶牧一向謹慎,我不想和他發生沖突,讓袁紹得利。他有沒有說我究竟能進入徐州哪些地方,又如何配合?他這封信說得很含糊,我很難把握尺度啊。”

    麋竺盯著孫策,似乎不太明白孫策說的話。“這……就是將軍停在垓下,沒有進入徐州的原因?”

    “是啊。有什么問題嗎?”

    麋竺愣了半晌,苦笑道:“我能理解將軍的擔心,陶牧疑心太重了,除了丹陽人,他誰都不信。只可惜,他現在最大的麻煩正是丹陽人惹出來的。”

    孫策靜靜地看著麋竺,不發表任何意見。麋竺身為陶謙的使者,說出這樣的話,可見對陶謙非常失望。越是如此,他越是要淡定。在魯肅的方案中,占據青徐是一個重要環節,陶謙如此護食,他在世一天,他就不可能真正控制徐州。眼下情況緊急,陶謙迫不得已,讓他進入徐州作戰,戰事一結束,陶謙就會要求他退出,否則就會矛盾激化,甚至可能翻臉,兵戎相向。

    陶謙的親筆信中只是請他出兵相助,說將來必有厚報,卻沒說具體給什么好處,分明還在打馬虎。他豈能輕易松口。趁這個時候談好條件,盡可能爭取利益,總比將來再談好。如果陶謙鞠躬盡瘁,那就完美了。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懦弱之人,守不住徐州,肯定要向他求援,到時候他就可以順勢而取。

    見孫策沒反應,麋竺接著說道:“將軍聽說過笮融嗎?”

    孫策心頭一顫。他知道這個人。這就是一個披著袈裟的魔鬼,一方面他是中原大規模舉辦佛事,推廣佛教的先驅,另一方面他又是殺人無數的軍閥,而且沒什么底線,見誰殺誰,誰對他好,誰就離死不遠了。

    “略知一二。他在徐州?”

    “他不僅在徐州,而且離將軍不遠。”麋竺很氣憤,臉色非常難看。“陶牧因他是同郡,覺得他可信,將彭城、下邳、廣陵三郡的賦稅交給他辦理,還讓他代理了下邳相,他卻辜負了陶牧的信任,將這三郡的賦稅用來辦佛事,花錢如流水。陶牧在瑯琊戰事吃緊,他卻在后方緊吃,不僅自己山珍海味,還動轍舉辦什么浴佛會,數萬人就食……”

    孫策聽麋竺說完笮融的事,心中震駭。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劉和他們很可能沖著笮融去了。徐州五郡,笮融控制著三郡賦稅,又蠱惑了那么多百姓,手里的財物糧食不小。如果這些東西都落入劉和手中,對他來說絕不是什么好消息。如果笮融因此投降了劉和,麻煩更大,他手里有數萬狂熱的信徒。

    見孫策色動,麋竺接著說道:“將軍,笮融手里有三千多匹馬。”

    孫策腦子嗡的一下,抬手打斷了麋竺。“笮融有這么多馬?”

    “是啊,陶牧說了,如果將軍能平定笮融,陶牧愿意送一半給將軍。”

    孫策立刻讓人請郭嘉來。他現在沒心思理會陶謙開出的條件,這些馬已經不是陶謙的了,隨時可能落入劉和的手中。有了這三千匹馬,本來速度就很快的劉和如虎添翼,機動能力會更強。

    “子仲兄,你知道笮融現在在何處嗎?”

    “不太清楚,我剛從瑯琊前線趕來。”

    “你沒有遇到劉和的騎兵?”

    麋竺臉上的神情漸漸凝固。“劉和已經進入徐州了?將軍,他會不會……”

    “我還沒有收到相關的消息,但是從各種情況分析,這個可能性不僅有,而且很大。劉和兩天前就進入下邳了。下邳世家會配合他們,他很容易得到笮融的情況,騎兵奔襲,三四百里也就是一兩天的距離。也許就在現在,劉和已經在攻擊笮融。”

    麋竺大驚失色,長身而起。“將軍,那你就更不能等了。一旦劉和得手,揮師北上,東海就要遭殃,而且他很可能會經過朐縣。我……”他離席而起,躬身一拜。“請將軍看在我兄妹的份上,馳援朐縣。”

    劉和等人進入豫州,胡騎大肆殺燒的消息已經傳到陶謙、麋竺耳中,所以他們才特別緊張,擔心劉和會轉戰徐州。麋家就在朐縣,而且是朐縣第一大戶,麋家兄弟又和陶謙、孫策關系這么好,劉和不對麋家下手簡直天理不容。麋家塢堡再強,畢竟只是一座塢堡,面對三千胡騎,麋家只會有一個結果:家破人亡。

    對徐州得失,麋竺可以比較淡定,可是涉及到麋家安危,他沒法淡定。那可是整個麋家家族,要是被劉和毀了,只剩下他兄妹三人,以后還有什么指望?沒實力,誰都不會把他們當回事。

    孫策也不能不救。麋芳是他的親衛騎將,麋蘭是他未進門的妾,麋家就是他在徐州最堅定的支持者,如果看著麋家被劉和毀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背后狂笑,以后還有誰愿意支持他?麋家殷實,落入劉和手中,劉和用這些錢物來激勵士氣,招兵買馬,就有機會盤踞在東海。

    劉和就是東海郯縣人,劉家在東海郡的影響力比麋家大多了,而且有足夠的實力輻射到其他各郡。他和陶謙討價還價,最后卻被劉和摘了果子,這可就成了笑話。

    “你麋家有多少部曲?”

    麋竺的額頭全是汗,連衣領都濕了。“連同奴仆、附庸在內,還有兩千人左右。不過他們的戰力一般,精銳都被子方帶來了。”

    孫策站了起來,伸手按在麋竺的肩膀上。“你不用擔心,我親自去救。”
首頁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 下一頁 末頁
掃碼
作者莊不周所寫的《策行三國》為轉載作品,策行三國最新章節由網友發布,找書苑提供策行三國全文閱讀。
①如果您發现本小說策行三國最新章節,而找書苑没有更新,請聯系我們更新,您的熱心是對網站最大的支持。
②書友如發现策行三國内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向本站舉報,我們將馬上處理。
③本小說策行三國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找書苑的立場無關。
④如果您對策行三國作品内容、版權等方麵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發郵件給管理員,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相應處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