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找書苑 > 军事历史小說 > 策行三國最新章節 >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
選择背景颜色: 選择字體: 選择字體大小:
第八百六十四章 海上生明月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夕陽落山,燦爛的晚霞照亮了虞翻的背,卻照不亮他的眼睛。倦鳥歸林,山林間一片熱鬧,當這些熱鬧也慢慢消失,海面暗了下來,天地間一片漆黑。

    虞翻一動不動,眼睛瞪得更大。

    又過了一會兒,天地之間出現了一團淡淡的光暈,如夜色中的螢火,微弱卻又分明。光暈越來越大,漸漸露出一道銀白色的弧邊,月亮升了起來,在海面上照出一條銀色通道,一直延伸到山崖下,照亮了海港,照亮了虞翻的眼睛。

    虞翻笑了,淚水卻奪眶而出。他一動不動,任由淚水沿著臉龐流淌,濕潤了胡須,浸濕了衣襟。

    過了許久,月亮浮出了海平面,海面吹起了微風,波光遴粼。涼風習習,吹干了虞翻臉上的淚,也吹開了他的心。他緩緩站了起來,轉過身,卻發現孫策背著手,靜靜地站在遠處。

    虞翻遲疑了片刻,走上前,拱拱手。“將軍。”

    孫策的目光從虞翻的臉上挪開去,看著將圓的明月。“收獲頗豐吧?”

    虞翻一聲輕嘆。“醍醐灌頂,只是眼下還有點亂,不知從何說起。”

    “不急,慢慢想。”孫策走了過來,與虞翻并肩而立。“仲翔,有人說,易者,上日下月,圣人仰觀天地,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日月,陰晴圓缺,周而復始,看起來簡單,但里面卻蘊藏著真正的道。真正的學問不在那些殘篇斷簡里,而在我們看到的這天地萬物里。但愚夫愚婦為生活奔波,就像在草叢里尋找草籽的雞,他們無法脫離大地,也就看不到大地。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像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一樣,跳出這大地的局限,看到道的真相。”

    虞翻轉頭看了孫策一眼,習慣性地哼了一聲,譏諷的話語涌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沉默半晌。“將軍所言雖然離經叛道,卻能直窺大道,這是生而知之,非后天所學能致。如果真有圣人,非將軍而誰?”

    孫策斜睨著虞翻,撇了撇嘴,又忍不住笑了起來。但他沒有反駁虞翻,他的確有點像是生而知之,真要解釋給虞翻聽,虞翻也未必相信,就讓保持一點神秘感吧,將來有機會再慢慢解釋。

    “你雖然不是天而知之的圣人,但你有足夠的智慧,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成為圣人。不是有賢者說么,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目標再遠,只要你一步步地走,總會越來越近。”

    虞翻習慣性的抬杠。“就像這月亮,也能走近嗎?”

    孫策眨眨眼睛。“我不知道能不能,但我可以去試,對吧?”

    虞翻終究還是沒忍住,“嗤”了一聲。“將軍,愚公挖山最后還是靠天神幫忙才將山搬走。僅憑他們一家人,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時候呢。”

    “不管到什么時候,挖一點總會少一點吧?”

    虞翻皺皺眉,欲言又止。

    孫策又說道:“當然了,我也不贊成挖山,如果僅僅是因為出行不方便,可以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但你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辦法,在你沒有更好的辦法之前,還是不要嘲笑愚公為好,解決不了問題,只會站在一旁說風涼話的人最討厭了。”

    虞翻翻了翻眼皮,又忍不住笑了起來,笑了兩聲,又是一聲輕嘆。“我也覺得只會坐而論道的人很討厭,只是不知道自己也是這種人。現在看來,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貽笑大方。”

    孫策沉吟片刻,伸手拍拍虞翻的肩膀。“你能這么想,總算我沒看錯人。行了,關于大道的事先放一邊,你慢慢去悟。有一些俗事,趁這個機會和你交個底。”

    虞翻精神一振。“請將軍直言。”

    “你文武雙全,應該能明白欲外強必先內壯的道理,荊州、豫州就是我的拳腳,吳會卻是我的臟腑。蔡瑁好利,但見識有限,顧雍穩重,但能力不足,都不足以主持吳會。豫章未平,袁紹又出兵青州,我隨時要出征。我需要一個既有見識,又有能力的人為我坐鎮吳會。而這個人,非仲翔莫屬。”

    虞翻微怔,隨即屏住了呼吸,心臟跳得比看到樓船慢慢消失還要快。他知道孫策這句話意味著什么,這可比牧守一方更重要。他知道孫策會用他,但他沒想到孫策會將這樣的重任交給他。

    “相比于中原、河北,江東不論人口還是財賦都有所不如,戰馬更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痼疾,欲想逐鹿中原,我們能倚重的只有這兒。”孫策抬起手指指自己的太陽穴,目光灼灼地看著虞翻。“我想仲翔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虞翻沉吟片刻,鄭重地點點頭。“唯道是從,以術證道。”

    孫策輕輕捏了捏虞翻的肩頭,非常滿意。“如果說東南有王者氣,那仲翔就是應時而生的江東王佐,堪與張子綱比肩。”

    ——

    盛憲下了車,走進了沈家大門。

    盛氏聽到消息,匆匆趕了出來,遠遠地便躬身行禮。“阿翁,女兒正準備寫信回家呢,沒想到你就來了,真是事遂人愿。”

    盛憲瞅了女兒一眼,心里有點不是滋味。他知道女兒為什么這么開心,他向孫策低了頭,沈直被孫策委以重任,坐鎮烏程、富春一帶,統兵數千人,已經是一方重將。雖然這也是他的希望,可是想想被孫策逼著寫自省文章,他還是覺得很難忍受。之所以離開會稽,就是因為他無顏面對舊日鄉黨,生怕他們知道那篇文章而恥笑他。

    “伯平可有消息來?他的鴻鵠壯志實現了,最近很開心吧?”

    盛氏抿嘴笑道:“他再開心,也不過是統任一方,立功而已。阿翁卻是立言,開一代風氣。比起阿翁,他要學的還很多呢。”

    盛憲心中一驚,眉心蹙起,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什么立言,什么開一代風氣,你聽到什么了?”

    盛氏以為盛憲謙虛,笑著將他請到堂上入座,又派人取來一份文章,擺在盛憲面前。“阿翁的這篇大作如今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幾乎家有一紙,就連街頭小兒都會吟誦幾句,我剛剛正教瑜兒背誦呢。阿翁,阿翁,你……怎么了?”

    盛憲拿著文章,臉色蒼白,額頭全是細密的汗珠,啞聲道:“這篇文章,姑蘇……家有一紙?”
第八百六十五章 被出名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盛憲出了名。

    作為曾經的吳郡太守,沈直的丈人,盛憲在吳郡本來就有名,說是家喻戶曉可能有點夸張——畢竟普通老百姓根本沒心情關注太守是誰——世家子弟還是都熟悉的,但盛憲這次出名還是因為他的這篇文章。

    不管江東人承認與否,吳會人多少都有點蠻夷之風,不僅好武的人多,而且對重文輕武的習氣有排斥心理,奈何內部不和,好武的人往往才學又不如專攻經術的,辯不過對方,又不能動武,時常吃癟,積了不少怨氣。

    這次盛大名士寫文章鼓吹文武并重,吳縣子弟喜大普奔,恨不得人人手抄一份,偏偏太守府又非常慷慨,搞了很多份到處分發,連抄寫的功夫都省了,自然人手一份,就連不識字的文盲都知道故太盛大名士有這么一篇大作。如果不知道這篇文章,連聊天都被人鄙視。

    盛憲怕會稽人知道這篇文章,這才躲到吳郡來,不曾想自投羅網,姑蘇城內外已經沸反盈天。

    盛憲又急又氣。得知這些文章是太守府傳出來的,盛憲立刻來到太守府,求見蔡瑁。他做過吳郡太守,太守府的掾吏認識他的不少,一看到老上司來了,立刻通報。蔡瑁非常客氣,親自從里面迎了出來,一見面就拱手作揖,笑容燦爛,開了花似的。

    盛憲知道蔡瑁的底細,一點沒有和他客氣的意思,開門見山的質問蔡瑁為何將他的文章廣為散發,搞得人人皆知。蔡瑁很驚訝,不知道盛憲為什么發這么大的火。

    “這是討逆將軍安排的。”

    聽說是孫策安排的,盛憲的氣勢頓時弱了三分。當初被孫策關進檻車的經歷記憶猶新,他從心底里有點懼怕孫策這種渾不吝的少年,而且他還知道,鄭平、賀純等人是真的被孫策檻車征送長安了。一想到坐在那粗糙的檻車里跋涉幾千里,他就從心底里犯怵。

    見盛憲不說話了,蔡瑁又表功道:“盛君這篇文章寫得好,深得將軍喜歡,不僅讓我將這篇文章在吳郡廣為傳發,還讓我送一些到豫州、荊州去,用不了多久,你這篇文章就不僅是江東人知道,而是天下人都知道了。”

    盛憲聽了,眼前直冒金星,腿一軟,撲通一聲坐在地上。蔡瑁莫名其妙,連忙派人將盛憲送回沈直家。站在門口,看著盛憲的馬車遠處,蔡瑁感慨不已。

    “一篇文章而已,至于這么激動么。既然他已經得了名,潤筆就不給了吧,最近手頭還真是蠻緊的。”

    ——

    盛憲在沈家住了幾天,一直不敢出門,生怕遇上舊日好友,被他們奚落。女兒問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不肯說,只是生悶氣。后來憋不過,才把這篇文章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盛氏哭笑不得。她一直以為這是父親自愿做的文章,現在才知道還有這樣的經歷,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怪誰好像都不對。不過她告訴盛憲,這篇文章在吳郡風評不錯,大部分人都喜歡,就算有不同意見,也算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說盛憲有些迂腐罷了。

    盛憲將信將疑,寫了封手札,派人送給高岱,約他見面。高岱是他的故吏,又于他有恩,兩人關系非同一般。得知盛憲來了,高岱很快就趕來了。一見面,就大夸盛憲這篇文章做得好,說理透徹,又結合實際,頗有見地。

    盛憲很意外,向高岱打聽了一下情況。高岱說,孫策在吳郡的風評不錯,雖然粗魯少文,但不恃武殺人,對鄉黨也算客氣,特別是一些年輕人,被沈友、沈直、朱桓等人的際遇所鼓舞,都想去投孫策,就像當年江東子弟追隨項羽一樣,要追隨孫策再立新功。盛憲的這篇文章最受他們歡迎。至于他們這些文士,雖然覺得這些少年可笑,卻對孫策沒什么壞的印象。孫策支持擴大郡學規模,要求對普通百姓子弟進行教化,這都和他們的理念比較接近,只是一直沒有得到支持而已。

    “盛公,你知道你這篇文章有一項與眾不同之處嗎?”

    盛憲心里的緊張去了,心情輕松起來,還多了幾分自得,連連催高岱說。

    高岱笑道:“你知道你的文章為什么能傳播得這么快嗎?”

    盛憲一想,也覺得很奇怪。短短的時間就傳播如此之廣,的確有些夸張,難道自己的文章真的好到這個程度,紛紛傳抄?

    “這是太守府的一項新技術,最適合傳寫大宗文書,三五十份反倒看不出優勢,幾百份上千份才叫快。郡學正在編制一本啟蒙讀本,初步目標是讓入學的孩子學會三五百常用字,會一些日常需要的算法,到時候就打算用這技術傳寫幾千、幾萬份。盛公,有沒有興趣到郡學來做做學問?”

    “我?”盛憲心動了。

    “不瞞你說,陸公知道你來了,特地委托我來請你,還望你不要推辭。你現在名滿吳郡,吳會一體,姑蘇原本就是吳會中心,孫將軍剛剛送消息回來,還要在太湖建木學堂、講武堂,到時候這里會成為江東的學術勝地,眾多同道濟濟一堂,朝夕切磋,其樂無窮。”

    盛憲很驚訝。“孫將軍是會稽太守,為什么會在太湖建木學堂、講武堂,他不應該常駐山陰嗎?”

    高岱笑而不語。雖然和盛憲關系好,涉及到這件事,他還是希望孫策以吳郡為重。他也清楚,孫策畢竟是吳郡人,他與吳郡世家之間沒有什么沖突,相處和睦,卻在會稽鬧出了不少事,鄭平、賀純等人還在路上呢,孫策與會稽世家之間多少有些芥蒂,況且會稽世家與山越宗賊多有勾結。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自然不愿意駐在會稽這危險之地。

    這樣的好事還是留給吳郡人吧。姑蘇才是吳會最重要的核心,豈是區區山陰可以相提并論的。有這樣的基礎,再加上孫策重利務實的施政理念,要不了多久,吳郡就會像南陽一樣成為工坊遍地,學子如潮的繁華興盛之地。

    看著高岱那副得意的模樣,盛憲歪了歪嘴,心中有了主意。
第八百六十六章 換將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吳郡、會稽常常并稱,但兩郡畢竟不同,隔海相望,相互之間明爭暗斗在所難免,尤其是對世家而言。人因郡而名,郡因人而興。誰都希望自己的郡望多出人才,誰都希望自己的鄉黨出人頭地,本郡有實力,有名士,自己也會跟著沾光。

    孫策名聲是不怎么好,但他有武力,和他對抗沒什么好處,盛憲對此有深刻體會。既然不能對抗,那就只能合作,而和孫策合作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吳郡子弟紛紛出仕,吳郡郡學也在擴大規模,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盛憲總不能看著會稽又被吳郡壓一頭,白白喪失一個發展的機會。

    孫策是會稽太守,而且他說是吳郡人,其實富春離會稽更近,說他是會稽人更合適,所以盛憲總有一種被吳郡人占了便宜的感覺。

    盛憲匆匆離開姑蘇,返回山陰,與諸家聯絡。借鑒虞翻的思路,盛憲先找賀輔。賀家是山陰諸家中比較主動的一個,賀齊因為好武事的原因,和孫策一見便得到重用,賀輔已經和孫策合作了。可是有賀純的原因在前,賀家和孫策的合作還有限,除了賀齊率部曲追隨孫策之外,還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盛憲見到賀輔,先把自己的文章給賀輔看了。有賀齊這個兒子,賀輔對文武并重并不反感,帶著客氣夸了一番。盛憲謙虛了兩句,隨即提到吳郡郡學正在做的幾件事,尤其是編制啟蒙書。

    賀輔也是個讀書人,又做過地方官,知道教化的重要性,立刻聽出了其中的機會。

    讀書人的目標是什么?除去個人私心之外,上輔佐天子,致君堯舜,下教化萬民,德澤四方,幾乎是每個有擔當的讀書人都會有的宏偉志向。只要有可能,不管是為了邀名還是做點實事,地方官至任的第一件事都是視察學校,因為這是教化的象征。

    吳郡郡學要對普通百姓的子弟進行教化,這無疑是一項德政。吳郡有這樣的好事,會稽豈能落后?何況盛憲還帶來另一個消息:孫策將俘虜的數萬山賊送到吳郡屯田去了。這些人疏導河流,整修水利,完成之后會得到一部分土地。如果不及時跟上,到時候會稽的百姓紛紛遷徙到吳郡去,就不僅是丟臉的事了,還會帶來重大損失。私附的農戶和部曲是世家的根基。沒有人,就算有良田萬頃也只能荒著。

    如果不和孫策合作,會稽不僅得不到好處,連現有的利益都未必能保住,和吳郡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賀輔沉吟良久之后,決定接受盛憲的建議,加大和孫策合作的力度,不能滿足于維持現狀。

    世家從來不會單獨行動,總是共進退以提增加談判的籌碼,盛憲和賀輔一起行動,游說諸家,商量如何和孫策合作,既要得到更多的利益,又不能喪失主動權,一時間車馬交馳,忙得不亦樂乎。

    ——

    六月末,孫策返回會稽北部,依次巡視鄞縣、鄮縣,然后到了句章。

    句章是東部都尉治所,全柔就駐扎在這里,他親自到海邊相迎。和他一起的還有盛憲。看到盛憲,孫策多少有些意外。他有自知之明,從來沒奢望過盛憲會主動來迎他。

    盛憲到句章已經有幾天了。原本他對武事多少有些排斥,一直勸沈直多讀經,少練武,不愿意和全柔這樣的人接觸,現在思路轉換,也愿意和全柔這樣的人來往了。對他來說是降尊紆貴,對全柔來說卻有些受寵若驚,這些天兩人相談甚歡。

    見孫策驚愕,全柔主動說明盛憲的來意。盛憲來句章是勸說句章豪強支持辦學的。在此之間,他已經和上虞、余姚的世家豪強商量好了,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

    孫策有點明白了。盛憲說到底是個書生,做官不是他的長項,但教化之心卻強烈得很,教書育人的郡學祭酒才是最適合他的職務。他沒有直接和盛憲談,而是讓虞翻和他先談,自己則和全柔商量更重要的事。

    會稽東部都尉負責附近諸縣的軍事主管,相當于別部司馬,與沒有兵權的縣長相比,他擁有僅次于太守的兵權。正因為如此,孫策才非常重視他。

    孫策想建成一只能夠跨海攻擊的水師,就要選擇一個基地。這個基地附近不僅要有良港以供水師戰艦停泊,還要有一定數量的耕地,能夠就近解決一部分糧食供應。他相中了鄞縣。鄞縣、鄮縣都在平原,也就是寧波平原,鄞縣南就是一個深水良港——后世的象山港。鄞縣又依赤堇山而建,有利于防守的地利,可以滿足他的要求,他想將東部都尉治所由句章遷往鄞縣。在此之前,他要全柔肅清周邊的山賊,以確保水師的安全。

    全柔很為難。“明府有所不知,山賊擊潰易,全殲難,今天大軍破之,明日復聚,剿不勝剿,短期內難以清除。”

    孫策有點失望。中才就是中才,全柔會做官,識大事,但具體力事能力一般。這是漢代官員的通病,眼高手低。不過他有心理準備,叫來太史慈,把自己的設想說了一遍,然后問太史慈。

    “子義可有什么辦法?”

    太史慈盯著地圖看了一會。“如果將軍給我半年時間,我可以保證鄞縣周邊一百里之內不會有百人以上的山賊。”

    全柔瞅瞅太史慈,顯然不相信太史慈所說。孫策見狀,問道:“子義有何方略,可以如此迅速解決?”

    “無他,恩威并施耳。”

    “子義細細說來。”

    太史慈指指鄞縣、鄮縣附近。“這一帶有偌大平原,人口卻非常有限,按理說不應該有什么山賊。之所以有,無非是兩種情況:一是宗族勢力太強,強占了大量的耕地,迫使百姓依附,不愿依附者只能入山為賊,這樣的山賊一般實力有限,僅能自保,只要分給他們土地,無須征討,他們自然出山定居。此為施恩;二是宗族養寇自重,擅山海之利,這一類人無法以施恩進行籠絡,只能用武力清剿,去其首惡,余眾自降。此為示威。俗話說得好,虎不同山,鷹不同林,這一片山地最多容納三五股有實力的山賊而已,一兩月清剿一股,半年足矣。”

    全柔不置可否。

    孫策見狀,做出了決定。“你們交換一下,子義暫任東部都尉。子和,你隨我取豫章。”
第八百六十七章 立言的大事業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盛憲坐在虞翻對面,耷拉著眼皮,慢條斯理的吃著瓜果。全柔很會享受,句章這地方常年不結冰,全柔就將瓜果浸在井水里,入口香甜而微涼,正是消暑佳品。

    虞翻翻看著東部都尉的計簿,看完之后,將計簿合上,沉默了半刻,眼皮一抬,掃了盛憲一眼。“盛孝章,你如果沒什么事就先走吧,我還有很多事在處理,沒時間陪你閑坐。”

    盛憲放下手中的瓜果,慢條斯理的伸出雙手,有侍者過來,一個端盆等著,一人舀水澆在盛憲手上,盛憲凈了手,又接過布巾,擦去手上的水漬,起身站起,整理了一下衣褶。“既然仲翔這么忙,那我還是和孫將軍去談吧。”一邊說,一邊向門口走去。

    虞翻重新低下頭,淡淡地說了一句。“孫將軍正籌備豫章戰事,沒時間處理吳會庶務,這些事暫時由我全權處理。”

    盛憲已經走到階前,一只腳抬起懸空,正準備下臺階。聽到虞翻這句話,下意識的停住了。身體由于慣性晃了晃,險些栽下去。他勉強穩住身體,回頭看著虞翻。虞翻低著頭,奮筆急書,沒有搭理他的意思。盛憲想了想,又走回虞翻面前,彎下腰。

    “吳會的事,你全權處理?”

    “是的。”

    盛憲的眼角不由自主的抽搐了一下。虞翻雖然說得輕描淡寫,但背后的含義太豐富了。虞翻被孫策付以重任,全權處理吳會的所有事務,這是什么意思?至少有兩層含義:首先自然是對會稽人的重視。虞翻可是會稽人,孫策重用他,就是對會稽人的重視,比吳郡人猶勝一籌;其次是孫策對實務的重視。虞翻學問雖好,卻不是皓首窮經的書生,他致力于通經致用,否則也不會練就一身武藝。

    盛憲意識到,自己雖然才五十多歲,但他已經老了,孫策好用青壯輩,手下全是一些二十上下,最多三十左右的青壯年,身邊還培養著一些十幾歲的少年。這也難怪,他自己就是少年,當然和四五十歲的人談不來。自己如果還抱著等孫策來請教的念頭,最后肯定是一場空。

    盛憲嘆了一口氣。自己也算是會稽名士了,如今卻要向虞翻一個后輩低頭,這什么世道啊。可是不低頭也不行啊,孫策根本不想見他,而他想做的事又不能再耽擱下去。

    “仲翔,這件事是這樣的……”

    盛憲耐著性子,將自己的來意說了一遍。虞翻靜靜地聽著,直到盛憲說完,他才伸手示意盛憲重新入座。盛憲很尷尬,他剛才可是站著向虞翻匯報,和一個下屬沒什么區別。

    “孝章兄是我會稽名士,成名多年,何必著意于啟蒙這樣的小事?”

    “仲翔此言差矣,啟蒙怎么是小事呢?教化百姓,這是我輩應盡之責。夫子云,有教無類……”

    虞翻抬起手,向下壓了壓,打斷了盛憲的啰嗦。“我并沒有說啟蒙不必要,但那些只是普通讀書人都可以擔任的事,你這樣的前輩名士應該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不必浪費時間在這些細務上。你可以參與編寫教材,親自教書就不必了。”

    見虞翻同意自己參與編寫教材,盛憲的心愿已經滿足了大半,又問道:“那仲翔有什么好的建議?”

    “你寫了《文武論》,反響甚好,可以再寫《義利論》、《虛實論》嘛,但凡是有爭議的題目,你都可以考慮寫文章。孝章兄學問好,文采風流,又有人生仕宦的經驗,正是做這些題目的時候。將來結集,流布天下,也是一樁盛事。”

    盛憲心動,沉吟不語。他知道自己年紀大了,沒有立功的可能性,能否立德也在兩可之間,可以考慮的只有立言,《文武論》風靡吳會便是證明。從他個人來說,按照這個路子往下走,這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是他知道陸康等人正在做一件大事,他這些文章的份量未必夠,而且他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他想集結會稽學者,與吳郡學者對抗。

    “仲翔,文章,我可以做,但是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事。會稽如我者尚有數輩,勝我者亦不乏其人,如果能集結起來,可以做不少事,難道就看著吳兒齊聚姑蘇,大興郡學,會稽郡學只能幾間破屋,一盤散沙?”

    虞翻點點頭,放下手中的計簿。“會稽郡學當然要擴建,否則如何編書,但是郡學不僅要研究圣人經典,還要研究一些實務,不能再埋首于簡帛之中,更應該抬起頭,走出書齋,看看這天地。不瞞憲章說,這次隨孫將軍出海,我很有感觸。”

    虞翻將出海的事說了一遍,最后語重心長的對盛憲說道:“經為傳道而生,重經而忘道,此為舍本求末,南轅北轍,越用力離大道越遠,徒耗心血,無益于事。憲章,自董仲舒起,儒門興盛三百余年,已經誤入歧途,再不迷途知返,儒門必亡。”

    盛憲目瞪口呆,連虞翻后面說些什么都沒聽進去。大地不是平的,是個圓球?如果不是知道虞翻是什么人,他幾乎要破口大罵。這簡直是糊說八道嘛。

    但他相信虞翻的學識,也相信虞翻的人品,他絕不會用這種事來開玩笑。

    如果大地真的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那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圣人從來沒有言及的,隨便挑一個題目都是發前人所未見。比起文武之論得到吳會少年的喜歡,這樣的題目更容易引起學者的共鳴,即使是中原的大儒也會感興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可是學者們最感興趣的目標,說天說地,向來是人們最喜歡的話題。

    盛憲覺得眼前打開了一個新天地,又像是走進了一座寶山,隨手一撿就是價值連城的寶貝。他想了想,忽然靈機一動。“仲翔,既然吳會之事由你全權處理,那吳郡太守也由你節制嗎?”

    虞翻點點頭。

    “那我想傳寫一部書,需要吳郡太守府的新技術幫忙。”盛憲變得興奮不已,臉上泛起了微紅。“這部書是現成的,可以搶在吳郡郡學有所成果之前,開一代風氣。”

    虞翻卻有些保留,他太清楚盛憲這種人對名聲的追求有多夸張了。“你的舊作?我怎么沒聽過。”

    “不,是王仲任(王充)的遺作。”

    虞翻眉毛微顫,思索片刻,微微頜首。“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孝章兄,你此言很及時啊。這樣吧,吳郡太守那邊由我來協調,書稿整理校注的事就交給你,如何?”

    盛憲正中下懷,哈哈大笑,拱拱手。“多謝仲翔。”
第八百六十八章 子弟兵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虞翻向孫策匯報了盛憲的建議,孫策才知道王充這位漢代思想家也是會稽人,而且就是上虞人,與虞翻家鄰縣。

    《論衡》后世被冠以唯物主義的頭銜,如雷灌耳,但王充這個人卻遠不如作品有名。在這個時代更是名聲不彰,除了本地人,知之甚少。孫策原本不太清楚這其中的原因,他聽說過這部書,但沒有讀過,更談不上研究。聽虞翻介紹,才知道《論衡》是一部離經叛道的書,其中有很多對儒門、儒學的反思,比如反對厚葬,反對讖緯,更嚴重的是他反孔子。

    嚴格的說,王充不是反孔子,而是反對神化孔子。漢代讖緯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神化孔子,孔子不僅是圣人,還是神,比如說孔子當泗水之葬,泗水為之卻流。王充反對這樣的風氣,他力圖剝去孔子身上的神性,將他還原成一個人。

    這顯然與儒門越演越烈的社會風氣背道而馳,所以王充的學術不僅無法傳播到中原,就連本地人對此都不以為然,知道的人不少,但贊同的人不多,雖然他們都知道王充的很多論述很有說服力,但非圣這點瑕疵足可以將所有的優點抵消。

    盛憲在這個時候提出傳寫《論衡》,很大程度上是意氣之爭,要與吳郡學者爭鋒,但有一個背景也不可忽視。孫策本人就喜歡以事實反駁空談,而且他對儒家經典的評價也不高,在某種程度上和王充的學術觀點有契合之處。某種意義上,這是盛憲在思想上向孫策積極靠攏的表現,雖然盛憲本人未必意識到,意識到了也未必肯承認。

    虞翻對這個趨勢持歡迎態度,認為可以因勢利導,大力推動。對中原人來說,吳會是邊鄙,學術風氣不如中原濃厚,變革的阻力會小一點。如果以此為契機革新儒學,吳會成為新學術的發源地,對孫策、對吳會都有利。

    孫策接受了虞翻的建議,讓他全權負責,不必事事請示,事后通報一聲就行。虞翻感激不盡,隨即約見盛憲,讓他集結會稽知名學者,齊聚山陰,他要與他們一起研究部署會稽郡學的發展規劃。

    ——

    將民政、教育等事務交給虞翻處理,孫策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征兵。

    他只帶了親衛營來江東,后來增加了甘寧的舊部近千人,沈友、朱桓的一些部曲。陳到轉任丹陽太守,郭暾轉為丹陽都尉,他都撥了一些兵力給他們,前后有近千人。到會稽后,他又增加了董襲和賀齊的人馬,又擊降了黃龍羅、周勃等山賊。人數有數增加,但戰斗力卻有所不足,必須進行補充。

    其實孫策如果只是想補充兵力,問題很容易解決,吳會世家都有部曲,少的幾百人,多的上千人,只要他愿意,隨即可以征集一兩萬人。但那些人只認舊主,不會聽他的命令,等于他花錢替世家養兵,久而久之,必然會形成部曲制。

    所以他一直沒有征兵,即使是帶著人馬來投效的,他也不輕易接受,接受了也要控制人數。太史慈投效,他只給太史慈三百人的名額,董襲、賀齊同樣如此。這已經算是較高的標準了,像全柔、凌操等人只有百余人。這些人是他們的親衛,會一直跟著他們,其余的兵力只是暫時由他們指揮,兵權控制在孫策手中,隨時可能調撥給其他人。當他們的職務調整時,手下的兵力組成也會跟著變化,可能更多,也可能會減少,甚至會全部剝奪。

    孫策征兵的對向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俘虜,從中挑選強壯的當兵。但這些人比較少,因為他們的舊主還在軍中,容易形成小山頭;二是從百姓中征發。這些人還只停留在孫策的計劃中,一直沒有進行。

    現在機會成熟了。盛憲的文章在吳郡、會稽形成了影響,激起了一大批少年從軍的愿望,這時候發布征兵令,會有大批或者門戶寒微的子弟前來投軍。與普通招募的士卒不同,這些人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多的是為了建功立業,戰斗的動機更強烈,也更容易接受嚴格的訓練。

    孫策給蔡瑁下達命令,讓他印了大量的征兵令,發到里一級,務必讓每家每戶都有機會看到這份征兵令。一里多的百十戶,少的二三十戶,兩個郡加起來近三十萬戶,將近一萬份,如果沒有印刷術,僅是公文的抄寫工作就會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皇權不下縣,縣令長的命令只能到鄉亭,不能真正傳達到每一個百姓的耳中,固然是官民勢力平衡的結果,這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也是重要因素。

    現在孫策有這樣的條件,可以將征兵令曾經貼到每一里的里門上,讓每一個百姓都有機會看到。

    下達征兵令半個月,做好了充分的宣傳造勢后,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孫策從義從營派出一百余人奔赴各縣,從應征的人中挑選合適的對象。這么多人聚集到郡治是不切實際的,即使是到縣治也不太方便,所以這些人會到亭一級,讓應募的人在家門口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通過選拔,免得白跑一趟。

    這都是后世征兵的通行做法,可是對這個時代來說卻是一件新鮮事,一時間引起不少的轟動。這個時代募兵很常見,但大多是在人流密集之處樹起大旗,就地征募,很少能像孫策這樣深入亭里精挑細選的,一是沒這實力,二是沒這意識,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精兵的重要性。

    孫策選擇的時機非常重要。選擇的時間選在秋收前半個月,選擇結束,正是秋收,通過選拔的人也不是立刻趕到郡治集合,而是先回家收割,秋收后先在縣集中,順便將應繳的租稅送到縣倉,然后再集中到郡治準備集訓,節省一部分運糧的消耗。

    在兵員到達之前,孫策已經收到花名簿,兩郡二十七縣,共征發了一萬兩千余人,全是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青壯,身體強壯,幾乎都已經成家立業,育有子女,既有征戰立功的動力,又無滅門絕戶的后顧之憂。兩郡三十萬戶,一百二十幾萬人,只挑出一萬多人,真正是百里挑一。

    拿著花名簿,孫策很開心。“這就是我的子弟兵啊。”
首頁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 下一頁 末頁
掃碼
作者莊不周所寫的《策行三國》為轉載作品,策行三國最新章節由網友發布,找書苑提供策行三國全文閱讀。
①如果您發现本小說策行三國最新章節,而找書苑没有更新,請聯系我們更新,您的熱心是對網站最大的支持。
②書友如發现策行三國内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向本站舉報,我們將馬上處理。
③本小說策行三國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找書苑的立場無關。
④如果您對策行三國作品内容、版權等方麵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發郵件給管理員,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相應處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