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找書苑 > 军事历史小說 > 策行三國最新章節 >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
選择背景颜色: 選择字體: 選择字體大小:
第二千三百八十四章 新都城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作為西漢初年最杰出的理論家,賈誼為漢武帝時代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他本人卻仕途坎坷,英年早逝,原因何在?

  原因很多,卻有一點是共識:明于大勢,昧于人心。或者簡單地說,太年輕,書生氣。他只看到了宏觀層面的帝國危機,看不到微觀層面的人心向背,觸到了周勃等老臣的利益。

  來到這個時代,孫策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太理想化,不要太追求完美,但事實證明,思維慣性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他對稱帝的不熱心,他對戰事進程的刻意把控,都源于他避免受挫的心理預期。

  即使他也明白,完美是不存在,挫折遲早會來。

  登基稱帝的事在去年年底就開始討論,眼看著又過了一年,還沒有定論,他不急,別人急,以至于一向不主動議政的袁衡都開口提醒。不管是她個人的意見,還是別人借她之口,又或是兼而有之,都足以說明文武眾臣已經迫不及待的希望他再進一步,不想再等了。

  違眾者不祥。他一心要做個引導者,而不是滿足于一言九鼎的獨裁者。就算是獨裁者,如果無視手下的利益,最后也會成為孤家寡人,獨而不裁。

  他不想落到那種地步。

  孫策很快就召集張纮、虞翻、朱儁、蔡邕、黃琬等人議事,主要議題有兩個:定都何處,朝廷架構如何設置。雖然他沒有提登基,可是張纮等人都清楚,孫策這是正式考慮登基稱帝的問題了。

  朝廷架構的事好辦,一直在準備,絕大部分人選都已經確定了,只等公布。都城定在何處,卻有不少的分歧。

  去年剛剛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關中、河東、河內還沒入手,誰也沒想到會這么快,洛陽并非最佳選擇,默認的都城首選還是建業。一年過去,形勢發展太快,關中、河內、河東入手,并州眼看著也要平定,洛陽便成了都城的首選。不管是地形還是心理慣性,洛陽都比建業更合適。

  虞翻不同意,理由也很充足,自董卓亂政以來,洛陽受損嚴重,已經成為廢墟,修復起來絕非一日之功,就算把所有的事都停下來,集中財力、物力、人力,至少也要一年時間,甚至更久。城池、宮殿修復了,還需要周邊有足夠的戶口,往少了說,也要三五十萬戶,這么多人遷居,也是一個大工程,在洛陽周邊還沒恢復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哪來的糧食供應?

  總而言之,洛陽作為登基時的都城有困難,不如建業。

  建業作為吳國國都,已經建設了五六年,基礎設施完備,足以滿足登基大典。文武官員的家屬也在建業,不需要奔波遷徙,完全可以在建業登基,然后從容修復洛陽,三年也好,五年也罷,影響都不大。這樣的例子很多,當初漢高祖是在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后來遷都洛陽,又遷都關中。光武帝在冀州真定的鄗城登基,后來才遷都洛陽。相比于定陶和鄗城,建業的條件顯然好得多。

  虞翻說著,鋪開了兩幅地圖:一幅是洛陽,到處標注著殘破、廢墟等字眼,一幅是建業,街道縱橫,市肆林立。

  孫策明白虞翻的心意,這應該是整個江東系的期望。哪怕只是登基用一下,有了國都這個名頭,對建業,對江東都有莫大的好處。

  蔡邕盯著建業地圖看了一會,有些奇怪,指著幾處規模甚大的宮殿說道:“虞相,這是什么時候建的,年初離開建業時似乎還沒有呢。”

  “今年建的。”虞翻露出幾分狡黠。“不過材料、規劃都是去年完成的,為了趕上大王登基,匠師們熱情高漲,加班加點,五月份就完成了主體工程,上個月裝修完成,隨時可以入住。”他又指了指另一個莊園。“蔡祭酒,這里就是翰林院的新址,左依紫金山,右繞秦淮水,可是好地方啊。”

  蔡邕瞥了虞翻一眼,撫著花白的胡須笑了。“你這是賄賂我嗎?”

  虞翻一本正經地說道:“祭酒言重了,翰林院乃是我大吳文脈所在,既不能脫離民眾,又不能太吵鬧,我千挑萬選,才選了這么一個好方。祭酒要是不喜歡,那我只好另擇新址,這里就讓給別人。說實在的,有山有水,鬧中取靜,既可入山閑居,又可入市購物,非常適合養老,我相信會有人喜歡的。”

  黃琬也湊了過來,連連點頭。蔡邕瞪了他一眼,眨眨眼睛。黃琬會意,把涌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晃著腦袋縮了回去。

  孫策在一旁聽著,暗自發笑。這些人斗起心眼來真是熱鬧,虞翻大概早就估計到了這一天,是以加班加點,造就既成事實,又為有資格發言的幾個重臣安排了好地方,讓他們不能不有所顧忌。三老中,朱儁是江東人,當然不會反對在建業登基,蔡邕是陳留人,最希望在洛陽登基,黃琬是江夏人,在建業還是洛陽,對他沒什么區別。

  果不其然,虞翻拋出這個好地方之后,蔡邕不說話了。朱儁支持虞翻的建議,希望在建業舉行登基大典,以后等洛陽修復了,再遷都不遲。

  “張相,你的意見呢?”孫策轉而問首相張纮。

  張纮說道:“大王,洛陽即使未經戰火,恐怕也不能立即作為都城。”他說著,將兩幅地圖并列。“洛陽城的宮殿太大了,幾乎占了整個城池的一半,這與大王新政之意不合。若要作為新朝之都,要重新規劃才行。這個工程太大,幾乎和新建一個城沒什么區別。”

  孫策恍然,虞翻面露喜色,蔡邕、黃琬互相看了一眼,也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

  建業城最大的特色什么?是打破了原有的里制,不再用里墻將百姓隔成一里一里,也沒有建市墻,將市井單獨隔開,而是沿著主要街道設立,尤其是秦淮兩岸,市肆林立,是建業城最繁華的地方。相比之下,王宮的范圍很小,主體限于石頭城上,面積不到不到建業城的十分之一。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孫策重工商,抑王權。對在座的大臣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后者,孫策守君臣之限,主動削減王室規模,將后宮之數限定在十二,這大大縮減了王室開支,也縮小了王宮的規模。

  洛陽城則不然,南宮、北宮加起來占全城三分之一以上,后宮能容萬人。如果不重新規劃,沿用洛陽舊城,豈不是要走舊路?前賢以鮮血抗爭了幾十年的機會好容易成為現實,誰愿意再走回頭路。

  張纮提出這個理由,立刻引發了所有人的共鳴,他們一致同意現有的洛陽城不適合做為都城,要進行大面積改造才行。于是,建業作為登基時的都城便作為定論。反正也就是幾年的時間,沒必要太糾結了。

  ——

  孫策同意了登基稱帝,并州的談判便順利了。王柔等人也沒什么特殊要求,他們愿意交出土地,接受新政,只要能依冀州例,保證五年以后,他們的利益有增無減,他們就滿足了。

  并州號稱八山一水一田,土地收入本來就不多,僅能糊口而止,孫策收走土地,還是為了避免世家囤積,保證口糧供應,世家交出土地,換取工商利益,對他們更有利。

  談判由具體的人負責,孫策不參與,只是最后決斷。談判最初由蔣干負責,后來涉及到工商利益分割,虞翻便奉命介入。雙方都有誠意,很快就擬出了草案。

  中間只發生了一點小沖突。

  王柔首先盯上了茶。他知道草原上的胡族如今喜歡飲茶,利潤豐厚,冀州方向的茶生意控制在中山商人的手中,中山商人因此發了大財,他如果能夠在并州方向的茶生意中占據一定的份額,太原王家很快就能積累大量的財富。

  甄像在孫策身邊,消息靈通,得知王柔想染指茶生意,立刻通報了甄堯和甄宓。當初剛開始在會稽種茶時,甄宓曾參與投資,中山商人在打開草原市場時也出了大力氣,并州人想分一杯羹,他們肯定不樂意。

  甄宓告到了孫策面前,孫策也覺得頭疼,召來虞翻詢問。虞翻倒是早有定計,他建議對茶葉實施配額,限量供應。中山商人前期付出大,占的配額可以多一些,并州人剛剛稱臣,沒什么貢獻,配額不宜太多,以后根本實際情況每年調整,既能平息紛爭,又能將主動權控制在手里。

  至于甄家,他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不能太過份了。冀州、幽州方向的茶生意大半歸了他們,總不能將并州方向也占了。一枝獨大并非好事,不利于整體控制,會稽、丹陽的種茶戶已經有意見了,說中山商人壓低收購價,影響了他們的收入。

  孫策聽出了虞翻的意思。經過幾年的發展,尤其是開展海上捕魚的業務,甄家的財富暴增,已經引起不少人的嫉妒,他們自己也有些膨脹,什么都想插一手。這種風氣不能助長,否則會引起非議。

  孫策決定征甄儼入朝,安撫甄宓。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二千三百八十五章 諸葛亮論計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征我二兄入朝?”甄宓掩著衣襟,又驚又喜,微汗的臉白里透紅。

  “不愿意?”孫策曲臂枕在腦后,打量著甄宓,半真半假地說道:“我知道,你們甄家現在有錢,看不上這點俸祿,還要受人拘束,天天被御史盯著,反不自在。”

  “大王……你這么說,置妾于何處?妾這不是歡喜么,不是不想,是不敢想。”甄宓嬌嗔道,挪了過來,抱著孫策的手臂,眼神有些怯怯。“大王,是不是有人說我甄家什么了?”

  “能說你甄家什么?”孫策抽出手臂,將甄宓攬入懷中,在她額頭親了一下。

  甄宓伏在孫策胸口,咬著手指頭,歪著腦袋,轉了轉眼珠,咯咯一笑。“不管他們說什么,只要大王相信甄家,都沒有關系。”

  “說說,究竟說些什么。”

  “嘻嘻,真想聽?”

  “真想聽。你也知道的,我現在都沒什么時間接觸外人,天天在軍營里轉。”

  “好吧,那我就說說。我猜,肯定有人說我甄家聯合中山商人,壓低茶葉收購價,茶農無利可圖,對吧?可是他們絕對不會說我們為什么要壓價,也不會說為什么茶農無利可圖。”

  “看來這里面有故事?”

  “大王,你還記得當初為了鼓勵山民種茶,特地將茶價定得高一些的事嗎?”

  孫策點點頭,他有這個印象。最開始決定在會稽山區種茶的時候,為了鼓勵茶農開山種茶,學習種茶、制茶技術,他是投了不少資本的,其中一條就是定了一個保證茶農有利可圖的收購價。

  “當時我們幾家墊錢保證收購價,哪怕是茶葉質量差一些也都收了,就是為了支持大王的富民新政,能將那些荒山變成茶山。這幾年茶葉產量猛增,茶葉質量也好了,有人說,價格也應該往上提,可是運到塞外的茶葉越來越多,已經很難再賣出高價。別說提價,就算按照最初的價格,我們也是賺不到錢的。如果我們也把價格提上去,茶葉就賣不出去,連辛辛苦苦打開的市場都會被蜀地的茶商搶走。大王你說,這樣的生意,誰愿意做?”

  孫策覺得甄宓說得有理。他意識到,虞翻很可能和上次歙硯的事一樣,又有地方保護的私心作祟了。如今茶葉生意越來越大,江南山區普通種茶,蜀地也不例外,已經不再是供不應求的局面,各地之間的競爭必然會出現,從市場理論來說,供應增加,收購價下降是很正常的事。

  何況當初的茶葉收購價本來就是一時權宜之計,并不是正常的市場價格。

  “大王,你知道會稽的茶行嗎?”

  “茶行?”

  “以前茶山少的時候,都是直接去茶山收場,如今茶山多了,一家家的跑太費事,就委托人去收。這些人大多是本地人,他們聯合起來,一面要求我們提高收購價,一面壓茶農的價,從中賺取利潤。我們不肯提價,他們說我們賺取暴利。茶山不肯賣,他們就去丹陽、豫章收茶,甚至有從蜀地販茶的。我們想和以前一樣,直接去茶山收茶,他們又不準,到處設卡,要收我們的過路稅,甚至派人半路搶劫。”

  “有這種事?”孫策心里咯噔一下,臉色有些不太好看。

  “是與不是,大王派人查一查就知道了。從事販茶的也不僅是中山商人,青徐兗豫四州都有的,你有機會不妨問問袁姊姊、麋姊姊。中山商人都說,他們這是欺負我們中山朝中無人呢。”

  甄宓說著,皺了皺鼻子。

  孫策沒吭聲。如何處理甄家的事,他也沒拿定主意。

  虞翻提出配額制,擺明了就是針對中山商人,尤其是甄家。這是從整體利益來考量,當然沒有錯,可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是一種失信。當初在會稽種茶,后來到草原上開拓市場,甄家是出了大力的,沒有甄家的支持,茶業不可能這么快打開局面。甄家想多吃多占,也是人之常情。

  對他來說,他不能不遏制甄家的這種行為,否則資本會失控。任何事失控都會導致災難,資本也一樣,所以他支持虞翻的做法,實施配額制。

  可是這么做,除了會引起甄家的抵觸外,還會影響其他商家的信心,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甄家主動讓利,就像麋家一樣。征甄儼入朝,未必需要給他多少實權,滿足他的虛榮心也是一個方面。人富了就想貴,這也是很自然的心理。如果甄家能夠因此讓步,自然是最好不過。其實做官未必就好,在他加強了監察的情況下,想靠做官發財,或者以權謀私越來越難了。況且以甄家的條件來說,財富對他們的吸引力也有限。

  可是聽了甄宓的投訴,他意識到這件事遠比他估計的要復雜,要認真查一查才行。

  ——

  泉陵,香草津。

  一艘小型樓船整裝待發,水手、侍從們正忙著做最后的準備工作,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容,眉眼間盡是喜色。

  “仔細點,不要疏忽了,路上可沒時間耽擱。”一個中年漢子大聲招呼著,兩個穿著短衣的仆人從他身邊經過,腳下一滑,險些摔倒。中年漢子連忙伸手扶住,不滿的喝道:“你們小心些,這可是送給朝中貴人的香草酒,打了可補不上。”

  岸邊,鐘繇拱手致意。“將軍,孔明,你們請回吧。送行千里,終有一別,況且用不了多久,我們可能又要在建業見了。”

  孫翊、諸葛亮相視而笑,欠身施禮。“那就祝鐘相一路順風,早日安全到達建業。”

  鐘繇含笑拱手,轉身踏上跳板。有侍從伸手來扶,鐘繇卻沒理他,提著衣擺,健步上船,站在舷邊,揮手向孫翊、諸葛亮致意。中年漢子迎了上來,請示了鐘繇,下令解纜、起帆。水手們井然有序,片刻之后,樓船離岸,駛入湘水中央,揚帆遠去,漸漸消失在水天之間。

  孫翊轉身,咂了咂嘴。“孔明,我們的時間有些緊啊。”

  諸葛亮含笑說道:“將軍年未弱冠,已是一方之將,何須心急。”

  孫翊轉頭看看諸葛亮。他有些失望,諸葛亮怎么就不明白他的心意呢,王兄登基在即,大封群臣是必然,他剛剛轉戰零陵,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到時候如何站在朝堂上?年輕,小妹更年輕,卻因為天井關之戰拜為左都護了。如果我不努力,這右都護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被別人搶了去。

  孫翊想了想,還是把涌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他和諸葛亮相處的時候不長,有些搞不清諸葛亮的心思。按理說,諸葛亮與陸遜并立,如今陸遜已經立了大功,他怎么就一點不著急?

  兩人上了馬,并轡而行。諸葛亮看出了孫翊的不快,又問道:“將軍,大王登基在即,在保持現狀與受挫之間,你覺得哪個更好一些?”

  孫翊悶悶地回答道:“當然是保持現狀更好。可是……”

  “若能戰而勝之,當然更好。可是將軍現在有把握奪回靈渠嗎?”

  孫翊嘆了一口氣,閉上了嘴巴。他明白諸葛亮的意思,劉繇盤踞在陽朔山一帶,進剿困難,一不小心還有可能遭受挫折。諸葛亮不想在這個時候冒險也是可以理解的。鐘繇也贊成這個觀點,所以一直沒有出擊的計劃。

  “退一步說,就算將軍奪回靈渠,若不能生擒劉繇,這右都護之職恐怕也不會落在將軍手中。”

  孫翊大惑不解。“為什么?”

  “因為你是男子,不是女子。自古以來便是男尊女卑,大王移風易俗,倡男女平等,自然要向世人主明男子可為之事,女子亦可為,只能矯枉過正。三將軍奇襲天井關,便是最好的證據,所以大王會拜她為左都護,以獎勵天下女子自立自強,莫妄自菲薄。將軍是男子,毋須證明什么,自然不會有不次之賞。”

  孫翊覺得有理,又不甘心,撓撓頭。“那我該如何做,才能與小妹比肩?”

  “證明你堪當一方之任。”

  “如何才能堪當一方之任?”

  “不輕敵,不冒進,不為小利所動,不為大害所懼,不戰則已,戰則必勝。”諸葛亮頓了頓,又道:“大王調將軍來荊南,目的不是擊退劉繇,交州山高林密,劉繇退而復來,終究不是治本之計。將軍的任務是維護江南四郡安定,使劉繇不能深入腹地,影響生產,周督無后顧之憂,安心進攻益州,而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

  孫翊思索了良久,點點頭。“孔明,我知道了。大王正是擔心我輕躁,這才安排你做我的軍師啊。”

  “將軍不嫌我懦弱,我感激不盡。記得當年在大王身邊時,大王常說,耐心比機會更重要,機會錯過了,還有可能再來,一旦失去了耐心,為敵所趁,后悔就來不及了。雙方僵持之際,誰更有耐心,誰就能笑到最后。得不得靈渠,對將軍來說并不重要,可是能不能侵入江南腹地,卻關系到益州的安危,所以,著急的應該是劉繇,而不是將軍。”

  “沒錯,若曹操稱臣,劉繇必不能獨存。”孫翊眼睛一亮,轉頭看著諸葛亮。“孔明,你說劉繇得知鐘相走了,會不會以為你我年輕,有機可趁?”

  “將軍不妨張網以待,等他自投羅網。”

  孫翊大笑,眼珠轉了轉。“秋天到了,我想去打打獵,你覺得如何?”

  諸葛亮笑了。“劉繇不來則小獲,劉繇若來則大獲,甚善。”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二千三百八十六章 各懷鬼胎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孫翊經常外出游獵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繇的耳中。

  劉繇將信將疑。

  信是因為他知道孫氏父子兄弟有這樣的習氣。孫堅在世的時候就喜歡出獵,孫策、孫權、孫翊也不例外,只是孫策后來改了性子,深居簡出,孫權、孫翊卻沒那么自覺,秋獵是常有的事。鐘繇是老臣,孫翊也許有所忌憚,諸葛亮卻是個年輕人,他未必能勸得住孫翊。

  但劉繇征戰多年,深知兵不厭詐的道理,誰也不敢保證這是不是孫翊的誘敵之計。零陵多山,埋伏幾千人馬太容易了,誰都想伏擊別人,誰都不想被人伏擊。他搶占了靈渠之后,沒有急著向北進攻,而是盤踞在陽朔山中,就是希望吳軍急于奪回靈渠,主動來進攻,他可以據險而守,消耗吳軍的實力。

  可是孫翊移鎮零陵后,駐扎在泉陵,一直沒有發起進攻,這讓他很焦慮。他意識到,靈渠因為年久失修,吳軍暫時又沒有進攻交州的計劃,靈渠的得失對他們影響有限,孫翊主動進攻的積極性不高。

  孫翊不動,他就必須動,對峙不是他的目標。深入江南四郡,迫使周瑜撤兵,才是他的任務。

  劉繇與許劭商議。許劭聽了劉繇的考慮后,撫著胡須,思索良久,不贊成劉繇的決議。泉陵在零陵郡的中部,過了泉陵,山就少了,已經算是江南腹地。孫翊奉命鎮守于此,怎么可能如此輕忽?

  “正禮,你仔細想想,孫策有用錯人的時候嗎?”許劭對劉繇說道。

  劉繇詫異地打量了許劭片刻,暗自苦笑。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許劭以知人著稱,如今卻佩服孫策會用人,說明他雖然嘴上不服輸,心里卻已經認命了。不過仔細想想,許劭這話說得也對,孫策這十多年來用了很多人,或許有人不是很優秀,卻也沒有走眼的時候。相比之下,倒是許劭有不少失誤。最明顯的就是對太史慈。初入江南時,許劭看不上太史慈,他因此沒有重用太史慈,結果證明太史慈的能力很強,如果當初能倚以重任,江南或許是另外一個局面。

  大勢所趨,人力難以回天了。

  盡管這么想,劉繇還是太死心,反倒更添了三分緊迫感。“子將,你對諸葛亮如何看?我聽說孫策重文武之別,軍政分離,這諸葛亮是從政的,他做軍師,是不是一時權宜之計?”

  許劭一時出神。他隨劉繇奔波多年,遠在嶺外,消息閉塞,對諸葛亮的了解非常有限。這次進入零陵,倒是聽到了一些消息。這諸葛亮雖然年輕,剛剛弱冠,卻已經主政江南好幾年了,政績很不錯。不過他在軍事上的確沒什么建樹,任軍師似乎不太合適。或許正如劉繇所言,這只是因為鐘繇離職,一時沒有合適的人選,接替鐘繇的人還沒到,只能暫時由諸葛亮充任。

  如果這個猜想屬實,這倒的確是難得的機會。孫策重視軍師的培養,有軍師的參謀,孫翊出錯的可能性更小。諸葛亮雖說在孫策身邊幾年,應該接觸過軍事,但他畢竟不是真正的軍師,更偏向于政務,也沒有實戰經驗,他兼任軍師的時候反倒是最好的機會,等真正的軍師到任,這個機會就沒了。

  話雖如此,許劭還是不希望劉繇以身犯險。他建議劉繇派士徽去試探一下。

  士徽是士燮的長子,正當壯年,功業心很強。士家是蒼梧首屈一指的豪族,兄弟父子盤踞州郡,大半個交州都被他們控制了。劉繇入交州后能堅持到現在,就是得益于士家的支持,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有士家在,劉繇就不可能真正控制交州。一旦士家改變態度,決定向吳國稱臣,劉繇很可能一夜之間無路可走。

  隨著形勢的發展,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大。如果能趁此機會,讓士徽和孫翊大戰一場,不管誰勝誰負,只要他們之間結下血仇,士家向孫策稱臣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劉繇心領神會,派人請來士徽商量。

  聽說有生擒孫翊的機會,士徽很興奮,不用劉繇多勸,他便主動請戰。劉繇麾下有四萬多人,分布在郁林、蒼梧、零郡三郡的交界處。士徽所領近兩萬人實力最強,但他的身份和戰績都不如劉繇,不得不聽從劉繇的命令。如果能重創孫翊,甚至生擒孫翊,他就可以和劉繇平起平坐,甚至取代劉繇。

  士燮雖說身體康健,畢竟年過花甲,誰也不知道還能活多少年。士徽若想在在士燮離世之后得到蜀王的認可,得到幾個叔叔的認可,主掌士家,接管交州,必須有拿得出手的戰功。

  這顯然一個難得的好機會。

  劉繇假意遲疑了一下,答應了士徽的要求,但他再三提醒士徽,孫翊雖然年輕,諸葛亮也沒有什么軍事經驗,但吳軍善戰,就算在不利的形勢下,他們也會頑強反撲,不會輕易投降,你務必要有足夠的準備,不能掉以輕心。

  士徽對此倒是有認識。在此之前,他也和孫堅、黃蓋等人交過手,吳軍的頑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他們圍住了孫權,本以為能一戰成功,沒想到吳軍就地立陣據守,死戰不退,一場原本速戰速決的戰斗硬是拖了近半個月,直到孫堅來援。

  正因為如此,士徽更想拿下孫翊。孫權當時能堅持那么久,除了吳軍頑強善戰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士徽一直念念不忘:吳軍的裝備實在太好了。后來收拾戰場時,士徽撿到了一些,試用之后,嘆為觀止,那幾件裝備也被他當作寶貝收藏,絕不輕易示人。

  孫權是孫策不在意的弟弟,都能有這樣的裝備,孫翊是孫策重點培養的弟弟,他擁有的軍械肯定更好。如果能擊敗孫翊,奪取一部分裝備,用來裝備自己的部曲,他的實力將有一個飛躍。

  士徽非常重視這個機會,他與劉繇反復商量,決定由劉繇率部佯動,吸引孫翊的注意,他則率部從零陵、桂陽交界處潛入。這里是一大片山地,大軍無法行走,卻有一些小道。士徽的部下中有一些經常當地山民,熟悉這些小道。孫翊駐守泉陵,他留意的應該是干道,也就是湘水、瀟水河谷,對山里的道路不會太在意。可是他出獵必然是在山區,可以小股精銳潛無聲息的潛到零陵附近,實施襲擊。縱使不成,也可以撤入山中,孫翊想追都沒法追。如果成功,吳軍無首,劉繇正可以指揮大軍進擊,奪取泉陵。

  劉繇覺得可行,欣然同意。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二千三百八十七章 少年周不疑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孫翊跳下馬,握著馬鞭,快步進府。

  一個中年儒生從里面走了出來,身邊跟著一個十歲上下,眉清目秀的少年,看到孫翊走近,儒生停住打住,讓在一旁,欠身施禮。

  孫翊連忙放慢了腳步,面帶微笑,拱手施禮。儒生詫異地看了他一眼,露出一絲淺笑。“將軍狩獵歸來了?”

  “是啊,是啊。”孫翊打了個哈哈。“不知足下是……”

  “呃……”中年儒生遲疑了片刻,拱手又施了一禮。“是在下失禮了,未曾向將軍通報姓名。在下劉先,字始宗,秋后得閑,來拜訪諸葛軍師。”

  “哦,是這樣啊,見過了?”

  劉先搖搖頭。“諸葛軍師公務繁忙,我還是不打擾了。下次再來也無妨。”說著就打算走。孫翊心中疑惑,卻也不好多問,讓在一邊,示意劉先先走。劉先面露詫異,再次打量了孫翊一眼,笑了笑,轉身離開。孫翊站在原處,目送劉先離開,心里盤算著,劉先這個名字似乎有些耳熟,仿佛在哪里見過,卻一時想不起來。

  劉先出了門,轉身的瞬間,他看到孫翊還站在那里,便停了下來,再次點頭致意。孫翊揮了揮手,露出燦爛的笑容。劉先出了門,門外的騎士見他身邊有孩子,紛紛勒緊坐騎,讓出一條通路。有一個中年衛士還提醒他們走得不要太急,以免驚了馬,發生意外。

  劉先從騎士中穿過,上了停在不遠處的馬車,掀在車簾,看著府門口輕聲說笑的騎士,對少年說道:“不疑,你覺得如何?”

  少年說道:“看來傳言不實,這孫將軍不像是輕佻之輩。”

  劉先沉吟片刻,又道:“觀人難,或許是他今天心情好吧。過兩天再來一次。”說完,放下車簾,示意車夫出發。他靠在車壁上假寐,身體隨著車廂微微搖擺。少年坐在他對面,知道他心里有事,忽然說道:“阿舅,我知道了。”

  劉先睜開眼睛。“你知道什么?”

  “諸葛軍師不見我們,也許不是公務忙,而是在做什么秘密的事,不能讓我們知道。”少年歪著頭,又黑又亮的眼睛眨著。“這孫將軍彬彬有禮,不像輕佻之人,卻連續多日外出獰獵。我聽說他武藝高強,身邊的騎士也都是精銳,可是他們卻兩手空空,沒什么獵物,不像是去打獵。可許,他是借狩獵之名熟悉地形,想奇襲靈渠。”

  劉先沉思了片刻,點了點頭。他也有這樣的疑惑,孫翊的騎士分明沒有什么獵物,卻神態輕松,看不出一點沮喪,著實有些反常。若是借狩獵為名熟悉地形,為軍事做準備,倒也合理。

  “不疑,這關系到零陵的太平,一定要保密,不能隨便說。”

  少年應了一聲。“阿舅放心吧,我分得清輕重。”

  劉先又敲了敲車壁,對車夫說道:“去太守府。”

  ——

  孫翊進了中庭,諸葛亮聽到腳步聲,從一旁的屋子里走了出來。

  “將軍回來了,收獲如何?”

  “哪有什么收獲,我又不是真的出獵。”孫翊笑道。

  諸葛亮看了他一眼,一邊引著他進門,一邊說道:“將軍,話可不能這么說,兵不厭詐,既然要誘敵,一定要示偽如真。兩軍交戰,這零陵城內外不知道有多少耳目,誰知道哪個是劉繇的細作……”他說了一半,忽然說道:“將軍剛才出門,有沒有遇到一個儒生和一個少年?”

  “遇到了,他說他叫劉先。”

  “你和他通了姓名?”諸葛亮眉頭微蹙,叫過一個掾吏,讓他帶人去追劉先,務必要把劉先帶回來。

  孫翊吃了一驚。“孔明,怎么了?”

  諸葛亮眼神閃爍,輕拍面前沙盤的邊緣。“沒什么,只是不想出意外而已。”

  孫翊略作思索。“你懷疑劉先?”

  諸葛亮想了想,解釋道:“劉先是零陵名士,曾被劉表辟為別駕,只不過劉表很快就被大王擊敗,劉先走到半路上又回來了。我到零陵之后,多次相邀,他一直沒答應,今天突然登門,又遇到了將軍,未免有些巧。將軍出獵而無收獲,臉上又沒有沮喪之色,他必生疑。萬一說漏了嘴,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可就不好了。沒辦法,只好留他幾天了。哦,對了,他那外甥周不疑,將軍覺得如何?若是喜歡,收作侍從,以后說不定能助將軍一臂之力。”

  “原來是他啊,我說怎么覺得耳熟。”孫翊笑了。“周不疑很聰明嗎?和你相比如何?”

  諸葛亮看看孫翊,笑了起來。“將軍,這是我新完成的沙盤,你看看,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孫翊也笑了,默契地沒有再提這個話題,仔細查看眼前的沙盤。

  與諸葛亮相處時間不長,但他對諸葛亮很欣賞。之前他就知道諸葛亮是人才,王兄對他寄予厚望,這幾年在江南處理政務也很出色,不管是杜畿還是李通,對他印象都不錯,就連一向與人不好相處的甘寧都對他贊不絕口。他知道王兄將來會讓他獨鎮一方,想將諸葛亮歸入麾下,當作左膀右臂。但諸葛亮似乎另有打算,對他的示好不作回應。

  時間不長,有人來報,劉先回來了,與他同行的還有太守荀諶。孫翊和諸葛亮互相看了一眼,不約而同地轉身向外走。泉陵是郡治,太守府就在衙城里,與孫翊的公廨隔得不遠,劉先很可能是從這里離開之后去了太守府。

  難道是荀諶也向劉先發出了邀請?這倒也正常,零陵人才不多,劉先算是出類拔萃的那一個,當初劉表為荊州刺史也曾派人來請,荀諶就算是例行公事也要請一請的。

  出門之前,諸葛亮命人用布蓋上沙盤,又帶上了門,這才命人請荀諶、劉先進來。

  孫翊站在廊下,諸葛亮快步下階,拱手施禮。“死罪,死罪,瑣事纏身,怠慢了先生。”

  劉先拱手還禮,笑道:“軍師軍務繁忙,是先來得冒昧,打擾了軍師。知道軍師忙,便去荀太守府中討口茶吃。”

  諸葛亮轉身又向荀諶施禮。荀諶不清楚發生了什么,卻不好多問。劉先突然來訪,說是剛從諸葛亮這兒過去,沒過一會兒,諸葛亮又派人去請,實在有些不合常理。

  諸葛亮引荀諶、劉先上堂,與孫翊見禮,周不疑也跟了過去,靜靜地坐在劉先身后。孫翊知道諸葛亮要留下劉先,不等諸葛亮開口,主動說道:“小子眼拙,不知先生大名,剛才失禮了。剛剛聽孔明說了先生的情況,這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么,還請先生海涵,給小子一個請教的機會。”

  劉先連忙謙虛了幾句。他知道諸葛亮為什么派人追他回來,十有八九是被周不疑說中了,他們正在部署軍事行動,不想讓他看出破綻,走漏消息,在這里住幾天是避免不了的。為了避免被孫翊、諸葛亮當作細作,他主動挑明了來意。

  “今日冒昧來訪,是有一件事想請將軍和軍師幫忙。”

  “什么事?”

  劉先叫過周不疑,摸著他的肩膀。“我外甥周不疑今年十一歲,雖然愚笨,倒也好學,又喜兵法,聞說吳王身邊的軍師處招攬天下學子,連諸葛軍師這樣的人才都是軍師處畢業的,他很想去報名,又怕才學不夠,不能通過考核,想請諸葛軍師指點一二。”

  孫翊和諸葛亮悄悄地松了一口氣。既然劉先想將周不疑送到軍師處學習,是細作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諸葛亮笑道:“先生才高,令甥想必也是人才龍鳳,進軍師處應該不成問題。新年將至,過些日子會有船去建業,不如你們就在府中住幾天,到時候隨船同行,一路上也好切磋。”

  劉先點頭答應。

  周不疑盯著孫翊看了一會,起身離席,一本正經的拱拱手。“敢問將軍,你說的過些日子,是指打敗劉繇,奪回靈渠之后嗎?”

  孫翊很驚訝,興趣盎然地打量著周不疑。“此話從何而來?”

  “將軍之所以來零陵,不就是因為劉繇侵邊么。若非如此,江南四郡安定,武有李都督,文人諸葛軍師和各位太守,何須將軍親至。聽說大王登基在即,鐘公被征入朝,就是為了籌備登基之事。將軍身為大王胞弟,想為大王送上一份賀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孫翊笑了。難怪劉先想把他送到軍師處去,這孩子果然聰明,而且對軍事興趣很濃。諸葛亮說得對,如果能將他收歸麾下,說不定又是一個陸遜。

  “你可有妙計破敵?”

  周不疑拱手再拜,不慌不忙的說道:“將軍是想奪回靈渠,還是想生擒劉繇?”

  “想奪回靈渠又如何,想生擒劉繇又如何?”

  “想奪回靈渠很簡單,與黃公覆將軍聯絡,南北夾擊,劉繇必走。想生擒劉繇,難度就有些大了,須得設計誘擊才行。”他笑了笑,露出他這個年齡特有的稚氣。“將軍與軍師也許在做,只是能不能抓住劉繇卻不好說,要看運氣。”

  孫翊和諸葛亮互相看了一眼,暗自驚訝。聽周不疑這口氣,劉先不僅看出了破綻,還有更穩妥的辦法?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第二千三百八十八章 潘濬
策行三國全文閱讀作者:莊不周加入書架
周不疑為孫翊和諸葛亮解釋了一下附近的地形。
荊州的地形如同一個巨大的盤,四面是山,零陵就是這個盆的最南端。以泉陵為界,南部以山地為主,北部以平原為主。五嶺之中的越城嶺、都龐嶺就在零陵境內。山地耕地少,大多地形分散,能夠容納聚落,卻無法長期供養大軍。
劉繇在想在靈渠一帶站穩腳跟,必須取得足夠的糧食補給,否則翻山越嶺的轉運,巨大的消耗會拖死他。如果能奪取泉陵,進入平原地帶,當然再好不過。在奪取泉陵之前,他的選擇有兩個:一個是泉陵南部、都龐嶺北的營浦,一個是越城嶺南的始安。
劉繇占據了始安,但是沒有派兵進駐營蒲,顯然信心不足,不敢與吳軍面對面,短期內進攻泉陵的可能性也不大。始安是個小縣,支撐不起幾萬人,所以劉繇必然有另外一個地點,這個地點很可能在都龐嶺以南的謝沐、富川。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劉繇的大軍中有一大半是士家控制的當地漢蠻。士家是蒼梧人,從蒼梧北上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溯漓江而上,到始安,一條路是營水北上,到謝沐。謝沐到富川之間有一大塊耕地,足以供養幾萬人。
這里很可能就是士家的駐地。若謝沐、富川有失,士家無法取得糧食補給,只能后撤。而失去了士家的配合,劉繇進入江南腹地的計劃也就無從實施,只能撤回郁林。
所以,如果派兵進攻謝沐、富川一帶,劉繇不得不力爭。他有兩種方案:一是直接派兵增援謝沐、富川,一是出兵威脅泉陵,圍魏救趙。前者會有麻煩,一是大軍齊集謝沐、富川,有決戰之勢,稍有閃失,劉繇就可能全軍覆沒,二是主力離開始安,始安會有危險。如果選擇進兵泉陵,他就掌握了主動,可戰可守,可進可退。
荀諶驚嘆。“小小年紀,竟有這樣的見識,如此英才,若能得大王親炙,將來前程不可限量。始宗,依我看,你不要送他報考軍師處了,直接送到大王身邊做侍從吧。”
諸葛亮也大受啟發。他手里拿到的地圖是零陵、桂陽、武陵的地圖,卻沒有蒼梧、郁林的地圖,對謝沐、富川的情況不太了解,所以會有這樣的疏忽。周不疑是本地人,他了解的信息自然多一些,考慮得也更周全。即使拋除這一點,周不疑的計劃也是可圈可點的,尤其是他以這樣的年紀而言。
如果這真是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劉先謀劃好了,讓他來露臉揚名的話。
就算這個計劃是劉先的,諸葛亮也不打算戳破。要想穩定零陵,必須籠絡劉先這樣的本地名士。劉先之前不接受他的辟除,現在卻愿意將周不疑送到建業,這就是一種姿態,說明零陵人已經認清形勢,接受了吳國子民的身份。
諸葛亮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周不疑此計背后的另一層用意:給黃蓋建功的機會。黃蓋就是泉陵人,他追隨孫堅征戰多年,如今卻身陷交州泥潭,仕途艱難。如果能配合孫翊擊敗甚至擒獲劉繇,黃蓋就能脫穎而出。劉先與黃蓋一文一武,再加上周不疑這樣的后生出現在吳王身邊,零陵人在吳國朝堂上就有了一席之地,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諸葛亮和孫翊商量了一番,接受了周不疑的建議,派人入蒼梧,聯絡駐扎在郡治廣信的黃蓋,協同作戰。在此之前,之前的誘擊計劃繼續執行,只是要扮得更像一些。若能誘來劉繇,戰而斬之,自然沒什么壞處,不成功也沒什么壞處。
有了劉先、周不疑協助,諸葛亮對計劃進行了細化,其中一個安排就是派兵進駐營浦,做出進攻交州的姿勢,迫使劉繇做出選擇。孫翊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潘。潘是武陵漢壽人,諸葛亮在武陵主持事務的時候認識的,對他比較賞識。孫翊進駐江南后,他將潘推薦給了孫翊。
潘很年輕,官職卑微,也沒什么名氣,但是他能力很強,這幾年隨諸葛亮做事,對吳國的做事方式也熟悉,派人帶一些人去營浦,不會引起劉繇的警覺。
潘接受了命令,又推薦他的表兄蔣琬接替他的事務。蔣琬是零陵湘鄉人,前幾年外出游學,剛剛回來不久,聽說潘到了泉陵,便趕來相見。
蔣琬二十出頭,身材高大,氣度不凡,談吐也與眾不同。他游學了幾年,去過襄陽學院,也去過建業太學,對吳國新政很是推崇,如今學業有成,打算出仕。他本想考政務堂,聽說孫翊到了江南,知道機會來了,便匆匆趕了回來。
零陵人才不多,蔣琬主動來投,又有潘推薦,孫翊當然求之不得,欣然錄用,讓蔣琬先在自己身邊,協助諸葛亮處理一些事務,熟悉一段時間后再委以重任。
很快,潘帶著一千士卒趕往營浦。
士徽率部剛剛進入營浦縣,便聽到了潘進駐營浦的消息。他心生警惕,倒不是擔心自己的安全潘只有一千人,守縣城還行,出城野戰的可能性不大而是覺得孫翊野心勃勃,有可能發起主動進攻,只不過不是靈渠方向,而是謝沐、富川方面。
廣信被黃蓋占據之后,謝沐、富川就是他最后的根基所在,一旦有失,他的根基就缺了一半。士徽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回報劉繇,請他準備應對之策。
與此同時,他率部進入陽明山區。為了安全起見,他將主力留在陽明山的南麓,防止潘發現他的蹤跡后抄他的后路,只派小股精銳從小道趕往泉陵,尋找伏擊孫翊的機會。殺死孫翊,未必能解決根本問題,卻能打亂吳軍部署,爭取一些時間。若能因此進入零陵腹地,他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收到士徽的急報,劉繇很撓頭。如果士徽所言屬實,孫翊有進攻蒼梧的計劃,他就不得不主動出擊了,否則這一趟就是白辛苦,沒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即使他想撤退,孫翊也不會罷休,一定會順勢進擊,威脅郁林、交趾,屆時形勢將更為嚴峻。
劉繇和許劭反復商量。許劭不擅長軍事,對此束手無策,除了唉聲嘆氣,提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建議。劉繇反復權衡,決定改變計劃,要求士徽在襲擊孫翊的同時做強攻營浦的準備。如果能拿下營浦,孫翊進攻交州自然受阻。士徽強攻營浦,孫翊很可能會派兵增援,一旦泉陵空虛,他就有機會趁虛而入。
士徽收到回復時,明知劉繇有借刀殺人的嫌疑,卻無法拒絕。他隨即做出調整,一面派人固守謝沭、富川,防止黃蓋偷襲,一面調兵遣將,包圍營浦,并在陽明山上布防,阻擊泉陵方向的援兵。
形勢變化,誘擊劉繇的計劃無疾而終,營浦成了焦點。孫翊、諸葛亮隨即調整計劃,準備更大的陷阱。為了有足夠的兵力可用,確保劉繇一旦進入陷阱就無路可逃,孫翊向荊南督李通發出軍令,命他率部潛入零陵設伏。在必要的時候,他打算放棄泉陵城,將劉繇誘到平原地帶予以圍殲。
雙方調兵遣將的時候,營浦已經開戰。士徽率領一萬五千余人,對營浦展開圍攻。
營浦雖是縣城,卻是通往交州的要道,西南不遠就是都龐嶺,營水從城南繞到城東,蜿蜒而下,穿過陽明山,直到泉陵。營浦以下,河水充沛,四季都可通航,裝載物資的船只可以直接到達營浦城下,在營浦進行集中,再從陸路翻越都龐嶺。是以營浦雖不是要塞,城防卻近似要塞,遠比一般的縣城堅固。
士徽以十多倍的兵力圍攻,本想一鼓作氣拿下營浦,卻在潘面前碰了個頭破血流,數日便損失近千人,卻連城墻都沒碰到,氣得破口大罵。真是邪門了,這姓潘的究竟是什么來頭,這么能打?
士徽不服這口氣。如果連無名之輩率領千人把守的小城都無法拿下,他在劉繇面前哪里還有說話的資格。他命人在城北筑郾,一面阻止吳軍的戰船接近,一面準備蓄水淹城。營浦為了船只停泊方面,地勢比較低,很容易被淹,只是平時深水暢通,泄水方便,不會有這樣的擔心。
見士徽派人在城外征發民,潘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派人潛行出城,發布通告,宣揚吳國新政,要求百姓反抗士徽,至少不能助紂為虐。他專門派人警告有一定實力的大族,不要首鼠兩端,如果營浦城破,對你們沒有任何好處。士徽縱能得逞一時,不能得逞一世,天下終究是大吳的,到時候吳王追究營浦人的責任,你們這些有家有業的首當其沖,抄家滅門,一個也跑不掉。
那些大族被潘嚇住了,沒人敢配合士徽,就連被強行征發的民也不肯出力,抓住機會就逃跑。眼看著工期一拖再拖,堰還沒有筑城,士徽無奈,只得從謝沐抽調三千人增援,不惜一切代價,強攻營浦。
首頁497498499500501502503504505506507508 下一頁 末頁
掃碼
作者莊不周所寫的《策行三國》為轉載作品,策行三國最新章節由網友發布,找書苑提供策行三國全文閱讀。
①如果您發现本小說策行三國最新章節,而找書苑没有更新,請聯系我們更新,您的熱心是對網站最大的支持。
②書友如發现策行三國内容有與法律抵觸之處,請向本站舉報,我們將馬上處理。
③本小說策行三國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與找書苑的立場無關。
④如果您對策行三國作品内容、版權等方麵有質疑,或對本站有意見建議請發郵件給管理員,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相應處理。
-2